HPV病毒家族很庞大,目前发现已经约有200种不同基因的HPV病毒类型,其中有40多种型别能够感染男女生殖道,感染部位包括阴茎皮肤、外阴、肛门、阴道、子宫颈和直肠。
且HPV可以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和低危,但绝大多数HPV感染属于无症状的一过性感染,超过 80% 的感染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在 6-24
个月内被清除。只有少数高危型的HPV持续感染才会有一定几率引发宫颈癌,通常持续感染经过 10-20 年的自然演化发展,才可能会发展成为宫颈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目前已认定12种型别的高危型HPV最具致癌潜能,分别是: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 和 59 型。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感染型别与国际以及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略有差异,在细胞学正常人群中,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HPV型别依次是HPV16/52/31/53,而在我国排名前四的型别依次是HPV16/18/58/52。除了广泛流行的HPV16/18 型,HPV58/52型在中国宫颈癌中占比为14.7%,明显高于全球占比 7.4%。
持续高危型 HPV 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性行为开始过早
与初次性交年龄为21岁或以上的女性相比,初次性交年龄为17-20岁的女性发生宫颈癌的风险约为前者的1.5倍,初次性交年龄小于17岁的女性的风险约为前者的2 倍。
多个性伴侣
与只有一个性伴侣的女性相比,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发生宫颈癌风险有所增加。
性传播感染史
如沙眼衣原体、 HIV 病毒、疱疹病毒等。以上这些因素跟「性传播」的确是有关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或阴道癌病史者。
免疫功能低下
直接接触感染(如手接触了HPV污染的物品后,常发生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污染的浴巾、内衣等也有可能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