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耳鼻咽喉部解剖结构复杂,“孔小洞深”,耳鼻咽喉科医师观察病变的难度可想而知。近百年来,国内外鼻科学者不断探索借助器械帮助、更直观准确地诊治疾病的视诊方法。内镜手术自引入鼻科领域后,使鼻科学领域产生划时代的变革;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已拓宽到整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推动了耳鼻咽喉学科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鼻内镜手术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大幅度提高治愈率,带动了鼻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影象学、形态学的研究,推动了鼻科学事业的发展。
既往,鼻腔、鼻窦粘膜炎症一直被划分为:鼻炎、鼻窦炎。因为鼻腔和鼻窦粘膜相毗邻和相延续,鼻窦炎不仅继发于鼻炎,而且常常伴有鼻炎。近年来认为鼻-鼻窦炎比鼻窦炎的提法更为确切。鼻-鼻窦炎是鼻部疾病的总称,包括鼻炎(有过敏性与非过敏性之分),鼻窦炎和鼻息肉。
虽然鼻窦炎和鼻-鼻窦炎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了对治疗观念的巨大转变。自开展鼻内镜手术以来,慢性鼻窦炎的治愈好转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随着鼻内镜手术操作和治疗观念的日益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鼻炎和鼻窦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以及同期治疗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基础
治疗核心是消除黏膜炎症,恢复纤毛功能
鼻-鼻窦炎的治疗
感染性
细菌 —— 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真菌 —— 外科手术+抗真菌药
非感染性 ——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
感染类 炎症迁延期和急性发作期,给予敏感抗生素,同时辅以相关中成药。鼻腔喷用类固醇激素。
真菌性鼻-鼻窦炎主要是引流通畅、冲洗和对症处理。
变应性鼻-鼻窦炎主要是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加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
鼻窦炎、鼻息肉
不能只依靠手术的方式解决。
手术目标:为粘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条件
手术本身并不能直接治疗炎症
由手术前、后系统的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正确手术方式的选择、连续的手术后随访和处理构成的综合性治疗过程。
普遍的观点认为:慢性鼻窦炎的致病因素有三种:鼻腔结构异常、感染(包括真菌)、变态反应。虽然这些致病因素可能交叉参与,但针对不同的病人个体,必有一种为其主要致病基础。
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是完整的一套综合性治疗过程,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重术前术后的处理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这一观点逐渐被学术界所承认,但由于观念陈旧,经验不足,重视不够,设备欠缺等因素影响了治愈率。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是目前鼻科医师的重要任务,由于采用了内窥镜技术,手术成功率已达80%以上。为了提高治愈率,手术中应同时处理鼻内相关病变,如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手术后定期在内窥镜下复查,手术后的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粘液稀释剂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已引起临床医师的极大重视。
手术不能解决鼻腔鼻窦本身炎症,只能创造炎症恢复必须的内环境,整个过程是术腔上皮化与病变竞争的过程,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我们稍有不慎,懒于术后处理,将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给我们医生在良心上带来遗恨。
我国著名耳鼻咽喉专家韩德民教授曾有一段精辟论述:
就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而言,鼻内窥镜外科技术的概念和内涵应该是——
在鼻内窥镜直视观察下,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引流通道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基本结构,以达到治愈的外科目的。
--韩德民(1999)
内容:
电视监视下鼻内窥镜手术
清除鼻腔、鼻窦病灶或重建鼻窦引流通道
粘膜保留与结构重建
术后随访与综合治疗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概念应作为手术基本原则,贯穿于手术操作和处理。
--韩德民(1999
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治疗过程,鼻内窥镜手术只是为粘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条件,围手术期的全身、特别是局部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针对鼻炎、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实质是,手术中去除阻塞性病变、重建鼻腔鼻窦引流结构,手术后调控局部病理过程和恢复鼻腔鼻窦生理功能。应当明确鼻内窥镜手术并非直接去除炎症,而是通过重建和维持鼻腔鼻窦的引流使炎症能在综合的治疗措施下得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