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耿旭:扎耳朵的中医疗法—耳针疗法

吴耿旭医生 发布于2024-07-21 16:39 阅读量1049

本文由吴耿旭原创

一.耳针疗法发展过程

      耳针疗法是以毫针或揿针针刺刺激耳部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迄今为止,采用耳针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不仅对功能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对部分器质性病变和某些疑难杂症也具有一定的疗效。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耳郭与全身的经络联系,如“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等,并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其出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等以耳诊断、治疗疾病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耳大小、高下、厚薄、扁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亦载有灸耳以治疗疾病。清代汪宏在《望诊遵经》一书中专辟“望耳诊法提纲”讨论耳郭望诊,对望耳识病加以概括和阐发,将耳部色泽变化分属五行,对应五脏。《厘正按摩要术》一书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这一理论也成为现代耳穴中耳背分区法的重要指导。

      1946年,美国人Potter.F.L曾报道先天两肾的发育情况与耳壳形态有某种对应关系。20世纪50年代,法国外科医生P.Nogier博士偶然发现,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在同侧耳郭被烧灼后症状完全消失,然后P.Nogier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发现,内脏发生疾患时在耳郭上有相应的反应点出现,并提出了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其后,耳针疗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使用和研究。1958年,叶肖麟把P.Nogier博士的耳穴介绍到国内,很快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广泛开展耳穴临床诊治实践,对已有耳穴从临床治疗到作用原理等方面做了验证、筛选和补充,逐渐形成了目前国内广为医用的耳穴图谱。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办事处于1980年委托我国制定了“耳穴标准化方案”,并于1987年在韩国举办的“国际耳穴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这标志着耳穴诊疗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为促进耳穴应用的发展与研究,国家质量检测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于1992年和2008年两次颁布和实施了《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国家标准。

二 .耳郭的神经分布

        神经入耳后,贴近软骨循行,不断分支,分支相互吻合,有的交织成网,形成浅、深神经丛,因此各部神经的支配范围错综交叉,很难划出明显的界限。耳郭神经大致的分布情况:耳垂、耳轮、耳舟及对耳轮等区主要有脊神经-耳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分布,部分人有枕大神经;在耳腔区为脑神经-耳颞神经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面神经之混合支分布,极少数人还有副神经参与分布;三角窝内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几乎所有支配外耳的神经都有分支到三角窝内。此外,耳郭上还有沿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耳郭的神经很丰富,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及随着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分布在耳郭上的四对脑神经及两对脊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联系,如分布在耳郭的耳颞神经属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除司咀嚼运动和头面感觉外,还与脊髓发生联系;面神经除司面部表情肌运动外,还管理一部分腺体。延髓发出的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对呼吸中枢、心脏调节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唾液分泌中枢(呕吐、咳嗽中枢)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来自脊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除管理躯干、四肢、骨关节肌肉运动以外,还支配五脏六腑的运动。由脑、脊髓部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和脊髓胸、腰部发出的交感神经(分布在耳郭上的迷走神经属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在耳郭上伴动脉分布)所组成的内脏神经,对全身的脏器几乎有双重支配作用,两者互相抵抗,而又互相协调,共同维持全身脏腑和躯干四肢的正常运动。从耳郭神经分布的显微观察更可以看出,耳郭和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神经进入耳郭后,从表皮至软骨膜中含有各种神经感受器: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神经感觉末梢及环层小体;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有单纯型和复杂型丛状感觉神经末梢、高尔基腱器官、鲁菲尼样末梢及肌梭。由于耳郭含有浅层和深层感受器,在耳穴治疗中运用手法行针、耳穴按压、电脉冲、激光、磁力线等不同刺激方法所出现的“得气”,可能是兴奋了多种感觉器尤其是痛觉感觉器,使其接受和传递各种感觉冲动,并汇集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然后,由该核传递冲动至脑干的网状结构,从而对各种内脏活动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耳郭的血管分布

      耳郭的动脉血主要由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供给,两者各分上、中、下三支,分别供应耳郭上、中、下段的内外侧皮肤。耳郭外侧面上段(包括对耳轮上下脚、三角窝和耳舟部分)主要由耳后动脉上支或中支与颞浅动脉上支供给,中段(包括耳甲腔、耳甲艇、对耳轮和耳舟部分)主要由耳后动脉中支供给。耳郭内侧面上段主要由耳后动脉上支供给,中段由耳后动脉中支供给,下段(包括耳垂与对耳屏)主要由耳后动脉下支或与颞浅动脉下支共同供给或单由颞浅动脉下支供给。耳郭前缘的耳屏有颞浅动脉中支供给,部分耳轮由颞浅动脉上支供给,部分耳垂由颞浅动脉下支供给。耳郭的静脉起于皮肤浅层,前面最后汇成2~3支较大的静脉,并有耳轮和耳垂较大的吻合支连接,经颞浅静脉及其他的头皮静脉汇入颈外静脉。应注意耳郭的静脉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四.耳与全息理论的关系

      全息理论认为每个生物个体中的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又称全息元),均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整体的缩影。耳郭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息元,从形式上成为人体整体的缩影,并包含了人体各部分的主要信息。根据生物全息律,耳郭与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反射中枢)、躯体(内脏)形成了全息反射路,并通过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起作用。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是指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在中枢内的投影,都与其相应的整体部分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故每个耳穴在中枢内的投射也必然存在着这种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躯体(内脏)-中枢-耳郭”间的双向反射径路是耳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全身各部位的异常,通过全息反射路会在耳部引起相应的改变,从而为耳穴诊断疾病提供生理学的依据。对耳穴实施的各种刺激,也会通过全息反射路传达给身体相应的器官,从而调节相应组织器官的状态,使其恢复正常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 耳与经脉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郭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联系耳郭,但均可借助经别与阳经相合而达于耳。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刺激耳郭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其论述散见于历代医典,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备急千金要方》载:“……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载:“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这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相互联系,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临床有研究者用针刺耳穴胃区观察对人体胃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电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即针前胃电波幅和频率偏低者,针后可提高;针前偏高的针后则能降低。这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复其机能正常的作用,说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功能调整有相对的特异性,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疾病。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