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耿旭:六通消象法之动通法(推拿正骨)在男科中的运用

吴耿旭医生 发布于2024-06-25 22:20 阅读量3031

本文由吴耿旭原创

一、什么是正骨?

正骨疗法是通过端、提、按、摸、接、摩、推、拿等八种手法对关节的脱位及半脱位、小关节紊乱以及骨盆倾斜等进行治疗的一种中医方法。正骨疗法在骨科、脊柱外科以及康复科、中医科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目前已将这八种手法进行改进,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挤捏分骨、折顶回旋、推拿按摩等多种手法。

二、正骨有哪些好处?

正骨推拿是在现如今愈来愈火爆的一种推拿按摩方法,许多感觉疲劳或是自觉处于亚健康的人,也大都会选择推拿正骨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中医正骨推拿的好处是有很多的,例如能够疏通经络、调和血气等。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气血不通;病生在不仁,治之以推拿”,表明推拿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2、调和气血:明朝健康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手法能输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儿的运旋荣卫,便是调和血气之意。由于推拿便是以绵软、轻和之手,循经脉、按穴道,施术于身体,根据经脉的传输来调整全身,进而调和营卫血气,提高机体身心健康。现代科学觉得,推拿手法的机械设备刺激性,根据将机械动能转换为能源的综合性功效,以提升部分组织的温度。

三、脊柱与男性性功能障碍

1、阳痿神经支配在阴茎勃起机制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就包括神经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当中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大约占20%,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包括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脊髓神经系统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周围神经控制和阴茎的正常勃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两个勃起中枢来自于脊椎,分别为胸12~腰1和骶2~4段,盆腔内的盆神经丛就是由胸12~腰1的交感神经和骶 2~4 段的副交感神经共同构成的,能够支配阴茎海绵体组织。副交感神经在阴茎勃起的神经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腰椎间盘突出时脊神经前根遭受刺激压迫的传出神经和两个勃起中枢的传输神经纤维出入脊髓的途径一致,引发马尾神经受损的就是脊椎盘髓核后突出后挤压骶神经。腰椎间盘突出经常伴随着腰椎管狭窄,可能会引起马尾神经造成影响,例如充血、水肿和血供障碍加重,导致勃起功能障碍也随之加重。

2、早泄射精属于一种神经反射,外周感觉转变为性刺激信号,而后传输进脊髓和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刺激不断的积累,一旦出现达到或超过射精阈值时,经过大脑皮层,释放动作信号,产生射精。射精过程中,只要任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射精阈值降低,诱发早泄现象。成年男性较为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就是早泄。一生中出现早泄现象的男性占所有男性大概占 30%~70%,早泄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继发性早泄和原发性早泄,其中继发性早泄的特征为渐进性或突然发病,和原发性早泄相比,没有后者严重,继发性早泄主要是与周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马尾神经是由“腰2~5.,骶1~5”以及尾节发出共10对神经根共同构成,是组成射精反射弧的重要部分,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突出方向是正后,会对硬膜囊造成压迫,可对马尾神经造成充血、水肿、引导感觉传导异常,属于诱发早泄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骨盆与男性性功能障碍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是组成骨盆的重要关节。骶骨关节面为凹面,髂骨关节面呈凸面,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的关节面相互交错,为一微动的关节,一般认为不易发生错位,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骶髂关节错位的发病率非常高,也是引发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男性的骨盆构造因为不像女性需要孕育和生产的功能,所以骨盆较女性窄而长,上口为心形,下口窄小的特点。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连成一环状的界线,又称骨盆上口,它将骨盆分为前上方的大骨盆和后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属腹部。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下界为骨盆下口,骨盆的前壁为耻骨、耻骨支和耻骨联合,后壁为凹陷的骶、尾骨的前面,两侧壁为髂骨、坐骨、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后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小孔。骨盆的前外侧有闭孔,其周缘附着一层结缔组织膜,仅前止方留有一管状裂隙,称闭膜管。男性盆腔脏器包括泌尿器、生殖器及消化管的盆内部分。前方为膀胱及尿道,后方是直肠,中间为生殖器。膀胱、尿道与直肠之间为输精管、精囊及前列腺。输尿管盆部沿盆腔侧壁由后向前下行至膀膛底,输精管盆部在骨盆侧壁自腹股沟管内口向后下行。提到骨盆修复,不少人第一反应觉得是女性才需要。其实,男性,特别是经常久坐的都市男性,盆底肌往往由于缺乏锻炼,会变得格外松弛,容易引起前列腺疾病,进而影响男性性功能。而骨盆修复不仅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环,还可以帮助保持骨盆肌肉的弹性,减少脂肪堆积,提高性功能,所以广大男同胞也要关爱骨盆。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五、治疗操作步骤

1、放松手法:胸椎以掌揉法顺最长肌、菱形肌方向,由上而下或由内向外往返2-3遍,棘突旁多裂肌、棘肌部(华佗夹脊穴),以双拇指揉法,椎旁痛点按法或震法,左右侧同法施术。达到背部紧张的肌肉、筋膜放松为目的。腰椎放松手法,因腰肌较健壮,急性损伤时,腰肌痉挛亦较重,用掌揉法和前臂揉压法为主,或用掖法,如不易放松时,用“摇腿揉腰法疗效较佳,痛点(阿是穴)用按法、震法。

2、正骨手法:

(1)俯卧摇腿揉背法:适用于胸腰椎综合征的多关节损害者,是胸腰椎“左右旋转式错位”及脊柱侧凸的整复的常规手法。此法用力柔和,摇腿(摇臀)使椎间关节顺轴心转动,施术者选用棘突或横突作定点逐个复位调整。此法如不加定点,可用作“放松手法”。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胸前或腹部垫软枕,使脊柱较平直,患者双手分放于两侧,或双臂上举互抱垫在额前以稳住头部,头颈、腰背部充分放松。例如,T2-5左侧凸,术者立于左侧(立于脊椎侧凸侧),左掌按于其右侧横突部(椎体旋转必伴侧摆,棘突左旋,其右横突后旋移位),右手拇指扶其棘突左旁,双手同时用力边揉按、边摇动患者。助手马步,与术者动作同步,双手分别抓托起患者双足踝部离床约5cm,作“∞”形左右摇动。如无助手,术者单手推动患椎(选用推压横突或棘突均可),另手摇动其臀部或大腿部,两手动作要协调,利用摇动患者躯干(转体运动),术者“定点”力点作用力可作助推力(促上椎间关节复正)或成阻力(促下方椎间关节复正),均能使旋转式错位复正。可根据需要变换转体的方向,重复操作2-3min。患肥大性脊柱炎或有骨质疏松(不宜扳、压重力复位)的患者,此手法可作为主要手法,在其病变范围做全面较长时间施术,并配以轻力牵抖双下肢手法(调正长短脚)其效为佳。

(2)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胸腰椎椎间盘退变、突出和各类型关节错位的整复,尤以对疑难病例:倾位仰位式错位、混合式错位和腰椎间盘突出并发骨盆旋移症和腰椎滑脱等。牵抖冲压法是快速复位法,疗效确切,但老年和少年患者慎用。此法多在摇腿揉腰法和侧卧摇扳法后施行。

(3)骨盆复位治疗:“详见产后骨盆修复”篇。

六、预防

1、抬重物时需要注意护腰如果需要搬、抬、抗重物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不可以强行用暴力,更不要在搬重物的情况下做扭腰等动作,运动或劳动过程中,要注意腰部保护,避免出现摔伤、撞伤、扭伤等情况。

2、保持良好的坐姿古人曾说过坐姿要保持“正襟危坐”,这是一种保健坐姿,可以使腰骶部韧带、肌肉等避免受到过度牵拉,保持腰椎和整个脊柱处于正直状态。坐椅子时,将椅子靠近桌缘,保持“正襟危坐”的基础之上,尽量将腰背和椅背紧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腰椎间盘的内压降低,让腰背、腰骶部的肌肉不会感觉太疲劳,可以防止腰痛。不要坐的太久,每工作 1 小时,应该让自己休息 10-20 分钟,或者将坐姿改变,活动一会,沙发是最不宜久坐的。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