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玄府理论
玄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玄府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素问·水热穴论篇》言“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即皮肤之汗孔,这是狭义的玄府。《幼幼集成》言“玄府开而邪随汗散矣”。也揭示了狭义的玄府是汗液排泄的通路,是病邪之去路。玄府这一概念于金元时期由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进一步拓展:“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故广义玄府是指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孔、道、窍等微观组织结构,其遍布人身无处不在,用以通行人的精神、气血、津液、营卫,是输布和传送人体内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的通道。
广义的玄府因其分布的广泛性和微观性,使其极易受到损害,出现功能废退,开阖失宜,从而引起气液神机的壅塞,最后百病由生。而造成玄府疾病的病因十分广泛,如气血津液失养、跌仆损伤、金创、外邪、饮食劳倦、七情失宜。概而言之,玄府之病,主因有三:一者“因实致闭”,玄府以通为用,若因实邪闭阻,则玄府不用,百病由生,如寒凝、热闭、痰湿、瘀血、气滞、食滞、外邪侵袭等。二者“因虚致闭”,玄府本身乃一结构,具有开阖之性,若玄府失于濡养,则拘急不舒,当开而阖,如因虚所致内燥、血虚血瘀、气虚气滞等。三者“因损致闭”,玄府既是机关枢纽亦是途径本身,若因外伤损坏路径可导致玄府不通,如跌仆、金刃伤。总而言之,不论何种病因所致玄府枢机不用、道路损伤,最终导致玄府闭郁是其核心病机。
二.脏腑玄府与阳痿
《玄女经》载:“黄帝曰:意贪交接而茎不起,可以强用不?玄女曰:不可矣。夫欲交接之道,男候四至,乃可致女九气。黄帝曰:何谓四至?玄女曰:玉茎不怒,和气不至;怒而不大,肌气不至;大而不坚,骨气不至;坚而不热,神气不至。”阴茎的正常勃起需要“四气”之至,若心肝脾肾之玄府调畅则“四气”能至,形气相得。
《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指诸筋汇聚形成的大筋,又特指阴茎。《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睪, 结于茎。”《素问·痿论》云:“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赤水玄珠》载:“阴痿皆耗散过度,伤于肝筋所致。”《辨证录·种嗣门》曰:“肝气旺而宗筋伸。”又曰:“木性条达,摧阻则木气抑而不伸,悠扬则木气直而不屈。”故肝之玄府调畅则“和气”可顺达宗筋而令阴茎勃起自如。
脾主肌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能促进肝木的疏泄条达,调畅气机,又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奉养全身。《素问·厥论》载: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痿论》云: “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景岳全书·阳痿》曰:“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说明阴茎的勃起有赖于脾之玄府调畅,脾之玄府调畅则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充足,“肌气”可达宗筋方能使其充盈、坚挺。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主生殖,开窍于二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论述了人的生殖能力有赖于肾中所藏之精气。《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载:“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说明肾之玄府不调畅则骨气不至亦是导致阳痿的一大原因。
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脉。《辨证录·阴痿门》:“人有交感之时,忽然阴痿不举,百计引之,终不能鼓勇而战,人以为命门火衰,谁知是心气不足乎。”心气足则心之玄府调畅,方可推动气血正常运行,使气血能达于宗筋,此所谓“神气”至则阴茎勃而热也。
三.调玄治痿
肝之玄府因实致闭当舒肝解郁,行气活血以调玄治痿,如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肝之玄府因虚致闭当柔肝养肝以调玄治痿。肾之玄府因虚致闭当滋补肾阴或培补肾气以调玄治痿,如左归丸、右归丸等。脾之玄府因虚致闭当补脾益气养血以调玄治痿,如归脾汤等。心之玄府因虚致闭当补心气,养心安神以调玄治痿,如起阴汤、济阳丸、救相汤等。心之玄府因实致闭当宣心志以调玄治痿,如宣志汤、启阳娱心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