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皮肤科第一大病。最近我的诊室来了一位脸容憔悴的老大爷。他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瘙痒两年,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上个月到一家大医院求医,医生诊断为“湿疹”。老大爷高兴地认为这次终于找到病因了。于是自作主张回家天天煎服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中药“祛湿茶”,谁知服药后病情不但无好转,皮疹反而越发越多,瘙痒难忍,夜不能寐。
后来还觉得头晕眼花、四肢乏力、口中淡而无味,不想吃东西。听了他的诉说,我详细检查了病情后告诉他:他的病确实是湿疹,但湿疹不等于身体内一定有“湿”,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湿疹一词由希腊文字”Ekzein”演化而来,它是指由内外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湿疹可以理解是一形态学的命名。其临床特点是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病情迁延而趋向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
该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湿疹(红斑、丘疹、水疱、肿胀、渗出等)、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皮肤褐红色浸润、肥厚、皲裂、鳞屑等)三种。
按发病部位不同又分手部湿疹、小腿湿疹、阴囊湿疹、乳房湿疹等等。湿疹的病因很复杂,可由外因、内因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外因包括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冷、热和食用某些食物等;内因主要与过敏体质、精神紧张、代谢、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由于病因常常难以追寻和除去,故该病容易复发而呈慢性化。
“湿”,是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常常提到的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其实是中医学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一种。按辨证分型,又有寒湿和湿热之分,这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常常需要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不能把它与现代(西)医学的湿疹病名混为一谈。其实,“湿疹”在中医学中早有描述。中医把这病称为湿癣、湿疮、四弯风、旋耳风、浸淫疮等。
病因一般由风、湿、热三邪引起,其中急性发病往往以湿热为主,慢性的则为血虚、脾虚受风,或寒湿所致。
近20~30年,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湿疹做了进一步研究,把湿疹分为五个类型:风热型、湿热型、脾湿型、阴虚挟湿型和风盛血燥型。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对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根据以上解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同样诊断为“湿疹”(西医)的病人,有经验的中医师经常会开出完全不同的中药方剂,这也就体现了中医的一个“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以上是中、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近年,笔者潜心研习中医经典——伤寒论,运用经方(六经辨证)治疗各种难治性皮肤病,跳出辨证分型论治的传统诊疗模式,谨遵仲景先师医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以整体辨证为主,兼顾局部辨证,有热清热,有湿祛湿,阳虚温阳,见瘀化瘀………,有是证,用是方,个体化处方用药,取得了显著疗效。
许多发病多年,四处辗转求医未效的顽固湿疹患者,服用只有廖廖几味中药的经方后,病情大为好转,有些甚至奇迹般治愈。伴随的内科病、妇科病也常常随之好转,整个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针对一些难治性湿疹患者,在经方治疗基础上,配合梅花针、火针、自血疗法…….等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我耐心地向老大爷解释了两者的区别后,也很明确地告诉他,湿疹是西医对一类原因不明的表现为皮炎的皮肤病的统称,而“湿”是中医对人体一种“病理”状态的描述。所以治疗湿疹不能简单地用“祛湿药”。
服用清热祛湿的中药,按理只能对“湿热型”湿疹有效,对其它四个类型不但无效,有时甚至产生反效果。我根据老大爷的情况,给予温阳利水、疏风止痒的经方治疗,他的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