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逐步较大,出现腰、腿疼症状的人也也呈现递增趋势。其实,腰、腿疼大多与不良的姿势和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在此,为您讲解腰、腿疼与椎间盘的关系,并提醒上班族千万别轻视腰、腿疼。
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特性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的厚度为8mm~10mm。起缓冲垫的作用。其中的纤维环可能因为长期姿势不当或外部冲击及退化出现松动,一旦纤维环松动、破裂或膨出,造成压迫、刺激神经,出现剧烈的腰痛伴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等,更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等,这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不是所有的腰腿疼都是腰间盘突出
(1)腰臀部肌筋膜炎性腰腿痛:脊柱两侧软组织、棘上、棘间韧带、横突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腰腿痛。如急性腰扭伤、肌纤维织炎、筋膜炎、腰三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等;
(2)脊柱骨关节腰痛:如脊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错位、骨折、强直性脊柱炎、小关节退变、增生、腰椎椎弓峡部不连、腰椎滑脱、脊柱侧弯等。
(3)椎管内源性腰痛:如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等。
椎间盘病变的解剖基础
人在20~3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椎间盘开始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尸体解剖证明,49岁以内的人,80%的男性和60%的女性具有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到70岁时,男、女中有95%的人均有椎间盘退行性改变。X线片资料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70%~80%具有退行性改变的X线征象。
椎间盘随年龄增长可发生脱水和纤维化等退行性变,引起萎缩。椎间盘退行性变后,失去固有的弹韧性,脊柱正常曲度消失,活动变为不灵活。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不整和骨质密度增高,髓核后移。椎间盘进一步退变,向周围膨出,造成椎间孔及侧隐窝变窄,引起充血水肿或变性等变化。较久,突出的组织可呈纤维化或钙化。
椎间盘不同方向的突出
1、向上、下:通过破裂脆弱的软骨板,突出至椎体松质骨内,形成许莫氏结节,使受累的椎间隙变窄;
2、朝前:因由坚强的前纵韧带所阻挡,且椎体前方是腹后壁,由较大空间,不致产生症状;
3、向前上(下)方:有时髓核物质逸出而不是突入毗邻的椎体,使椎间盘的其余部分变薄,临近椎体硬化,边缘产生唇形突起。(以上三种情况不产生临床症状)
4、向后至椎管,由于在中部有后纵韧带,一般向侧方突出,椎间盘的后外侧部,为椎间孔所在位置,比较薄弱,突出多在此处发生。由于神经根管比较狭窄,很少有可以容纳突出的椎间盘的空间,故容易使神经根受压。但少数可在中央突出引起马尾神经受压综合征。因此,椎间盘在椎管内突出按横向定位可分为中央型、中间型(旁中央型)及(后)外侧型。另有少数突出位于椎间孔或孔外,称之为极外侧型,一般椎间盘突出均压迫其下位神经根,而极外侧型突出则压迫同节段的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