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诉:自高二以来爱慕同性,与同性同居近2年。
张某幼年时常与年龄稍大的男孩玩耍,有时模仿成年人游戏,后逐渐对男孩产生特殊的感情和吸引力,愿和男孩子一起活动,对女孩缺乏接触兴趣。初中时因自身形象较好,常有女生追求来访者,但张某均以各种理由拒绝。
张某对此不解,通过网络查询及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咨询,得知自己是同性恋并逐渐接受。18岁时考入本省某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因担心他人,尤其是室友得知自己的性取向而强迫自己与异性接触,与室友一起观看色情视频,但张某自称非常恶心,大专毕业后在本省省会从事销售等工作,通过工作关系及网络接触其他男同性恋并出现性接触,后与一男同性恋同居至今。今年年初,张某向家人说明自己性取向,家人十分生气,不允许其返回工作单位,不得与同性同居,并希望能够治疗其“障碍”而来心理咨询门诊咨询。
既往史:体健。
个人史:张某为家中独生子,性格偏内向、敏感。父母均为工人,对其较为溺爱。幼年时曾观看色情电影,感觉新奇刺激。适龄入学,成绩一般,人际关系尚可,缺乏知心朋友。因生活环境,周围同龄女生较少,与异性极少接触。
个人爱好:阅读,摄影。目前对未来缺乏规划。
体格及辅助检查:未见异常。
心理评估:SAS标准分68分,SDS标准分60分。
治疗思路:对于同性恋者,简单的医学模式处理效果不佳,在接诊后应从来访者求助动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
首先需要了解来访者求助动机,是希望改变性取向,还是想解决因为性取向所带来的各类心理问题,甚至是他人强迫来进行心理咨询。
本案例中的张某性取向较为明确,缺乏改变性取向的求助动机,在心理咨询中更多应针对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庭矛盾冲突、社会交往能力等,在心理咨询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张某对未来的家庭、工作等方面进行规划,以缓解其对未来的担忧。
切忌单纯要求张某改变性取向、滥用厌恶疗法等治疗方案。此外,张某来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家人的强迫,在咨询过程中也应注意向其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帮助其了解同性恋并不能仅仅通过“咨询”“吃药”就能够解决,也不能通过说服教育就可以改变性取向,目前首要目标是就事论事的解决因性取向带来的其他心理问题。
具体治疗方案:
1.通过支持疗法、疏导疗法帮助张某缓解负性情绪。
咨询师:“对于你的基本情况我大概已经了解了,也明白你面临的问题,你对目前的状况是怎么看的?”
张某:“家人说我这是同性恋,是病,要赶快治,我都快烦死了。”
咨询询师:“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张某:“什么我家三代单传,我要是不生儿子就绝后了,要多为家里考虑,你看,回去就要带我相亲了。”
咨询师:“那你有没有和他们解释过同性恋是怎么回事?”
张某:“说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在网上查了什么,说这个能治,还说要用什么电击治疗,而我说的不是疾病之类的他们都说是借口。”
咨询师:“那说到这些你是什么态度?”
张某:“我能有什么态度,忍着呗,他们是长辈,就是揍我我也得忍着,不过家里从上到下都是让我治病,让我改,说三句话就一定会说到赶紧找个女人谈恋爱,再这样下去还会犯法什么的,我都快烦死了。说实话,咨询师,虽然我来之前对什么心理咨询非常反感,如果不是家里逼我我肯定不来,我以为你也是和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有段时间没有人能坐在这听我说话了,既不把我当患者,也不把我当坏人,憋了这么长时间能说这么多,我心情至少能好点。”
2.弱化疾病诊断,不急于贴同性恋的标签,强调性取向属于个人问题而不能简单地用心理障碍予以解释,以减轻来访者心理压力。
张某:“之前去看过一个心理医生,他说我这是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
咨询师:“那你觉得这个说法对吗?”
张某:“网上有的说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病,但我觉得和很多男人比起来,我除了不喜欢女人、喜欢男人外,我也能上班,也能挣钱,不会胡言乱语或者到处乱跑啊。”
咨询师:“精神病在医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并不仅仅是胡言乱语。不过你倒是抓住了你现状的核心,你除了性取向外,与他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张某:“我觉得是。之后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好像说西方国家认为同性恋不是病,但中国还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所以我总纠结这个事,还想干脆移民算了。”
咨询师:“中国对同性恋的疾病诊断更多的是源于文化和习惯,其实我国目前对同性恋也逐渐倾向认为不是一种病。其实你想想,假如你要是不说自己的性取向,你的家人会认为你有心理问题吗?我觉得很多时候个人社会功能不受影响的话,那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也不能随意诊断疾病。”
张某:“恩,我觉得也是,虽然我和大多数人性取向不一样,但我既没有违法乱纪,也能够自食其力,那就不能随便说我有精神病吧。我想我应该想办法把工作做好,多挣钱,而不是纠结于自己到底有没有病。”
3.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增加其社交活动,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咨询师:“你觉得你现在你最大的问题在哪儿?”
张某:“我觉得是我的性取向问题。”
咨询师:“假如你的家人都能接受你的性取向,周围的同事、亲人对你的性取向持不反对不支持的态度,你觉得呢?”
张某:“您的意思是,问题出在我的家人?”
咨询师:“呵呵,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态度,但如果你能不受家人的影响,你觉得会如何呢?”
张某:“那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难受,但我觉得我自己做不到。”
咨询师:“没错,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大多数人会用其他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社会活动,体育锻炼或者别的什么。”
张某:“嗯,我大概能理解,我应该和家里人商量早点回去上班,哪怕家里人不同意,我也不能耗在家里,时间长了我估计自己都会憋出问题。”
咨询师:“当你的关注点不在自身,外界环境对你心态的影响自然会有所改变。”
张某:“您说的对,有时我出门看到周围人在说话我都觉得他们是在说我的性取向,我都觉得我实在有些多疑了。”
4.尽可能与其探讨自身性取向所带来的问题及适宜的解决方案,帮助其全面认识自身状况,再探讨是否改变、压制自身性取向。
咨询师:“虽然你我都认为同性恋不能算一种心理疾病,但在我国文化下,同性恋确实是种偏离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张某:“赞同,毕竟我是少数派,对我有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咨询师:“那你觉得你的性取向会带来哪些不便呢?”
张某:“因为这个,至少我和家里人关系不好,此外,一些朋友听说后和我接触少了。”医生:“之前你说过家里会带你去相亲,你觉得合适吗?”
张某:“当然不合适,我觉得这样不仅我会难受,还会坑了别的女性,毕竟我们不是一类人。”
咨询师:“那你觉得怎么办好呢?”
张某:“我觉得干脆找个同性恋的女性算了。”
咨询师:“你的说法让我觉得,家里人也好,朋友也好,他们并不是反感你的人,而是你的性取向。”
张某:“对,甚至还有人说我可以把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呢。”
咨询师:“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我们也要承认,人对不了解的东西会倾向于夸大危害性。”张某:“是的,其实我也不想和家里闹的这么僵,听咨询师的意思如果我喜欢女人,家里自然对我态度就变了?”
咨询师:“你觉得改变性取向可能吗?”
张某:“我觉得不太可能,现在我对女性都没感觉了。”
咨询师:“其实你也找到问题所在,只是处理起来很难。”
张某:“嗯,我明白家里人不能接受我的性取向,但我又改不了,不过如果我觉得现在还是应该早点工作,至于性取向与家里人的意见,我先不坚持自身性取向,家里自然也不会逼着我去相亲,走一步算一步吧,至少没有必要现在因为这个大家都不开心。”
经过4次心理咨询,张某虽然坚持自身性取向,但与异性交往能力有所提升,常与异性交流;情绪稳定,能够心平气和与家人探讨自身性取向,基本不会因性取向问题长时间影响自己的心态。对于性取向本身,张某认为目前没有改变的愿望,也没有与异性结婚的想法,但希望几年后再看是否有改变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