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触、厌恶、敷衍......警惕!你的心理正在“罢工”

顾庆乐医生 发布于2023-03-30 14:40 阅读量52

本文由顾庆乐原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明明没干多少活,可身体就是觉得莫名的疲惫,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手头的事情也不算很多,但就是忍不住地想要拖延,直到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肯去做。

又或是虽然还有在工作,但其实内心充满了抵触和厌恶,只是在敷衍了事地得过且过。

这大概率就是你的心理正在罢工。


01

接纳心理倦怠,允许自己休息

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

为了某件事情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快要濒临崩溃,可周遭的人还是在不停地告诉你“你可以的,再咬咬牙就过去了”。

明明已经身心俱疲,却没有多少工作效率,但还是不得不勉强自己死撑下去,仿佛只要还在继续,才算是尽责尽心。

可谁也不是永不停歇的永动机,都会有个累了、倦了的时候。

与其拼命地勉强自己,倒不如坦然接纳自己的倦怠期。

就像罗翔老师所说过的那一句:“每个人都有疲惫的时候,倦怠的时候,躺平有时,振作有时,行走有时,休憩有时。”

允许自己适当休息,才能安抚好疲惫的身心;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才能跑完人生这趟长途之旅。

每个人都像是一台手机,如果不能时常给自己充电补给,那能量早晚会有耗尽的一天。

人在尘世中游走,谁也免不了沮丧、低迷的时候。

当你觉得电量低的时候,记得及时为自己补给,去做一些让自己恢复能量的事情。

读书充电也好,运动流汗也罢,哪怕只是小睡一会儿,或是看看窗外不一样的风景,但凡是能让你恢复精力的事情,都请不遗余力地去靠近。

学会给自己充电,才能持续保持满格的电力,在未来的路上更好地续航前行。


02

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那就想办法去调整风帆。”

生在尘世间,鲜少有谁能真正地摆脱工作,既然避无可避,不如学着转变自己的心境:

1、把工作当修行。

像海绵一样,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工作。

尽量忽略那些无趣的部分,只管从中吸收营养,把每一次的进步和成长,当做工作给自己的奖赏。

2、在工作中找到价值。

建立一套正向的反馈机制,告诉自己“那些工作并非没有意义”。

你每多付出一分努力,你的钱包就会多一分底气;你每多赚一分钱,就能更好地为家人遮风挡雨。

总之,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推动自己继续前行。

有人说:“内耗是人生的第一大敌。”

很多时候,让人身心俱疲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那个反复咀嚼、无限纠结的过程。

内耗就像是一把勺子,会一点一滴地将一个人的能量掏空。

看过一部著名的微电影《星期六》,里面的男主人公就是个典型的“内耗人格”。

原本是个美好的周末,可一早上起来他便陷入了纠结。

他一面啃着香蕉,一面在心里盘算着今天要做的事情:什么洗碗啊、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扫浴室,几乎所有的行程都一一过了一遍。

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而是把所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通通都设想了一遍。

然后又开始调整计划,盘算着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是最佳方案。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可他除了自我消耗以外,什么都没做成。


03

学会能量管理

“内耗不能消除明天的烦恼,但一定会消耗你此刻的能量。”

考虑得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想都是困难,做才会有答案。

拒绝过度的思考和犹豫,不必苛求非要完美的结局,先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及时屏蔽,说干就干,是治愈内耗最好的解药。

当你开始行动起来,才能一步步更靠近目标;当你变得忙碌,那些焦虑的情绪自会烟消云散。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一生能走到哪里,本质上是由能量决定的。”

的确,若是不能找到补给能量的方法,那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倒下的一天。

那些能够爬到山巅的人,不是有异于常人的精力,而是都很擅长能量管理。

不必惧怕状态低迷,允许自己疲惫和休息;远离那些让自己消耗的人和事情,在枯燥繁杂的工作中找寻乐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