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准备、充分信任、谨遵医嘱,离成功战胜病魔,就又近了一步。
生病的状态下,人常常会变得脆弱无助,整个家庭,也时常被焦虑裹挟。生病后选择任何一个医院就诊,首先都代表着一份信任与寄托。
如果您之前看过病,治疗过,甚至是长期反复就诊的老病人,一定保留好既往就诊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医生写的病历。病历里包含有医生对症状的描述、对疾病的判断、对治疗的思考、对疗效的反馈,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病历描述通常比患者自己回忆病情更加准确、重点突出。
就诊时,提供的病史、用药、检查资料,越全面越好,越全面越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
医生每次门诊时间是半天。如果您是首次就诊,无论之前是否在别处治疗过,都建议尽量挂靠前的号,并且尽量早来候诊,便于做完检查后,能在医生下班前找医生看结果,制定诊疗方案,避免一次就诊处理不完,还得再挂号后续处理。
复诊患者,尽量挂固定医生的号,时间安排按医院规定的时间来诊即可。
切记,不要让家属自己来问诊,精神科医生做治疗决策需要面诊,看不到患者本人,获得的信息有限。无法获取语音、语调、反应速度、衣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患者的内心体验等关键信息。
如果您是首次来诊或病情较重、情绪不稳、思维混乱、难以清晰回忆病情,以及未成年人,请一定让了解您状况的家属陪您来诊。

就诊时,先理清思路,: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诊的目标是什么。
准备好关于自己问题和症状的描述,如果能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讲述症状发展,治疗经过,会让医生快速、高效、全面的了解您,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有的患者好不容易见到医生,感觉有很多话想说,不说明白了,不说清楚了,心里就不安宁。然而,他们可能会忽略医生所关注的问题,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急于表达、一通输出,而让医生感到抓不住重点。医生关注的问题,一定是基于他的专业判断,需要了解的,关乎于诊断或治疗的重点。由于每次就诊时间有限,在“回答医生关注的问题”和“表达完您在意的一些细节”之间,时间分配上要更倾向于前者。医生会根据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个人工作经验等,为患者提供诊疗建议。不同的医生,给出的建议不同,很常见,不是对错的问题。如果您所想的跟医生讲的不一样,可以询问,获取医生的解释与考量,选择信任的医生,跟随他,让他看到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反应,医患携手,最终获益的是患者。有的患者总怕医生不高兴,心里有疑问不敢问,徒增误会。例如,药物价格、是否有更便宜的选择、国产药和进口药怎么选、不服药可不可以等。医生都会非常愿意为您解答。
拿药回家后,一定严格按照医生写在病历上的服药方案,规律服药。注意,病历上所写的方案,才是金标准。如果处方和病历不一致,以病历为准。通常,医生会叮嘱两周后复诊或1月复诊。复诊时,医生要看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种类和剂量是否合适,治疗是否有效,是否有药物副反应等,根据用药后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请一定按时来复诊。外地患者,就诊一次潜在成本太高,很难做到按时复诊及调药。有的患者一两年才来一次,会延误治疗。我们鼓励就近治疗,精神疾病不是看一次、两次就能好起来的急性病,需要与医生建立长久稳固的治疗联盟。如果当地医疗资源有限,可以先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网络咨询途径,预约相应的医生进行线上咨询。现在很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都开通了线上咨询或诊疗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