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一三五英语”“二四六数学”的填鸭式教育,极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厌学心理,实在是不可取。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家长们的视线从学科培训转战“技能”培训,足球篮球跆拳道,声乐芭蕾小提琴,孩子们的生活不过是从这个培训班转到那个培训班。“牛娃”真心不好当,还得时不时受到“别人家孩子”的对比教育,孩子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抑郁症,这个之前很多人都没听过的疾病,如今离我们每个人越来越近了。
但是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父母似乎总是后知后觉。
据不完全统计: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成,其中重度抑郁率检出率约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
相当于初中生里平均10个有3个孩子被检出有抑郁倾向,也就是平均到一个40人的班级,就有12个孩子或多或少被抑郁所困扰,而这12人里更有3个孩子是重度抑郁!
案例一:
小熊在读初一时,不重视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很差。在读初二时,他反省到这样下去不好,于是他重新努力学习,但因为基础不好,成绩难以快速提升。而他对自己期望很高,希望中考时能考到好的高中,为家里人争光。虽然他很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内心开始出现焦虑、惶恐不安,而这种心理状态也得不到正确的调适。
最后,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变得情绪敏感,沉默寡言,行为退缩,不愿回校的自我封闭状态。小熊父母平日都忙于工作,家人对抑郁症的表现也不太了解,尤其母亲对小熊胡思乱想的状态很反感,曾多次劝导无果后,甚至开始责骂他,小熊母亲的内心深感惆怅和无奈。
由此,家人比较难理解小熊,缺乏正确的沟通教育方式。导致小熊更加不爱讲话,不爱吃饭,身体也消瘦起来。
所以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联动,共同努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的这些行为就一定会导致孩子抑郁。而只是想提醒父母们,当我们控制欲爆棚,不顾及孩子感受时,即便是出于爱,孩子也不会快乐。
家庭应该是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职能。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所有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来说,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来自四个方向,这些也可以说是家庭功能的四个方面。
一、相互平等
指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二、交流与连结
指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能安全地表达情绪,在一起聊天。
三、和谐大于冲突
指虽然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的、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调侃。
四、积极的情绪氛围
指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结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字“爱”,爱彼此并能让彼此感觉到爱。
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抑郁都是因为家庭或父母,很可能和他自身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关系,或者和他在校园里的遭遇有关系。但一个在肯定中长大、与周围连结是安全的孩子,才能放心地向他人抒发负面情感,进而降低抑郁的风险。
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绝不可轻易忽视,或是自觉没问题,不当回事儿,应及时就诊,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