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靶向治疗的进步,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靶点突变及其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1]。
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凭借其低毒、高效的优势,能显著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或血液进行检测,可以一次性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靶点突变。这些靶点包括EGFR、KRAS、HER2、BRAF V600E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MET扩增、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以及RET融合等。
常见的靶点突变:
在所有可被靶向治疗的基因变异中,EGFR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中国肺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0%-50%。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外显子19缺失突变(19DEL)和外显子21点突变(L858R)。针对这类突变,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第一代药物,阿法替尼、达可替尼等第二代药物,以及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优美替尼等第三代药物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物不仅有效率高(超过80%),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并已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EGFR-TKI的选择: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EGFR-TKI类药物分为三代。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最适合的药物。一代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适用于广泛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二代药物则更倾向于处理那些对一代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病例;而三代药物,尤其是奥希替尼,以其卓越的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能力,在治疗脑转移方面表现出色。
其他靶点及其对应的靶向药物:
除了EGFR突变外,还有其他重要的靶点和相应的靶向药物。例如,ALK融合在中国肺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这类患者可以从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等ALK-TKI类药物中获益。此外,ROS1融合患者也可以使用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患者,赛沃替尼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结语:
总之,面对非小细胞肺癌,了解自身肿瘤的具体突变情况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疾病本身,还能指导医生为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最合适的靶向药物。科学在进步,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才能赢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手册—肺癌》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疑难感染门急诊医疗中心,24小时开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