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结石是什么?

沈敏医生 发布于2024-11-15 15:02 阅读量3686

本文由沈敏原创

前些天,一个来看门诊的肾结石患者,手里拿着结石成分分析报告问我:“医生,我的结石成分分析出来了,社区医生告诉我说属于感染性结石,但没有详细解释,请问什么是感染性结石?”


感染性结石:

结石成分有很多种,例如草酸钙、尿酸、碳酸钙、磷酸镁铵、磷酸钙、胱氨酸等等。感染性结石主要成分是磷酸镁铵,占全部结石的3%左右。感染性结石是泌尿系反复感染的结果,多见于女性患者。患者感染变形杆菌等病原体后,产生的尿素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这会使尿液pH值偏碱性,通常尿液pH值在7.2-8.0,可降低磷酸盐的溶解度,不断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形成感染性结石。感染性结石多呈深灰色、鹿角形,通常松散易碎,又被称为“鸟粪石”。在尿液pH值偏低的情况下,溶解度会增加,危险因素是尿路梗阻,以及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感染性结石生长速度较快,一般1个月左右就会形成,因此确诊为感染性结石后,建议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彻底、完全清除结石。


干预措施在治疗上,要根据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使尿路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才能考虑手术,严重感染的患者,应该使用尿酶抑制剂。否则术后很容易出现尿脓毒血症。手术方式可采用输尿管镜碎石,对于大结石使用经皮肾镜更为适合。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推荐多饮水、低钙、低磷饮食。氢氧化铝或碳酸铝凝胶可与小肠内的磷离子结合形成不溶的磷酸铝,从而降低肠道对磷的吸收和尿磷的排泄量。

用药疗程抗感染治疗需要足够的用药疗程,在抗生素疗法的起始阶段,抗生素的剂量相对较大(治疗量),通过1〜2周的治疗,使尿液达到无菌状态,之后可将药物剂量减半(维持量)并维持3个月。要注意每个月做细菌培养,如又发现细菌或患者有尿路感染症状,将药物恢复至治疗量以更好地控制感染。酸化尿液能够提高磷酸盐的溶解度,可以用氯化铵1g,每日2〜3次,或蛋氨酸200〜500mg,每日2〜3次。最后,因为感染性结石容易复发,一定要记得定期复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门急诊医疗中心,24小时开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