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多人担心日常生活中的小伤口会导致HIV感染,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咨询,其中日常的生活行为接触方面占据了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酒店床单有血迹,我入住并睡在上面会感染HIV吗?公共马桶上厕所,痔疮出血会感染吗?抽血后用手触摸了医院卫生间门把手,会感染HIV吗?做HIV试纸检测,采血针会不会有病毒?日常磕磕碰碰出血,会传播HIV病毒吗?.......事实上,很多情况表现就是恐友们自己吓自己。那么我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磕磕碰碰导致的划伤、出血具体来说说:什么样的伤口,才有感染HIV病毒的风险?
其实,hiv传播途径已经非常明确:经性接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经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p、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事实上,血液传播途径主要的包括上述提到的(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p、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接触,想要感染是很难的。
人体的皮肤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皮肤只有伤到了真皮层,才会有血管的破损,导致出血。一旦有伤口了,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伤口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伤口对感染风险的影响不同。切割伤、刺伤和擦伤等伤口在感染风险上有差异。伤口的深度和大小:较深的伤口或较大的伤口有一定风险,因为它们可能直接接触到血液。病毒载量:对方的HIV状态和病毒载量是关键因素。如果接触到的新鲜血液中含有大量HIV病毒,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接触的环境:伤口接触HIV阳性血液的环境也很重要。HIV病毒在体外是非常脆弱的,病毒的外壳(称为病毒包膜)由两层脂质(脂肪)分子组成,对环境条件(如温度、酸碱度、湿度)非常敏感,能迅速失活。现实生活中的倒刺、脱皮、划伤之类的,只要没有出血的情况,就不需要担心。
感染的案例有吗?
近几年都没有相关的案例,之前有一些文献报道,都是比较久远的案例,比如2000年报告了一名警察的案例,在逮捕一时卷入了一场血腥的战斗后,艾滋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都被清楚地记录在案。其他的案例,比如这一例:两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因车祸而打架。其中一人是HIV-1阳性,他用头撞了另一人,他戴着金属框眼镜在他的额头上。眼镜在两个男人的额头上都留下了印记,然后就在那里大量出血。被头部撞击的男子 14 天后,他出现了与原发性症状一致的症状 HIV-1 感染。袭击发生后约3个月,他还患有急性乙型肝炎。回到现实中来,日常的生活行为接触方面,我们需要担心吗?只要不是像案例中的那样,开放性伤口,大量出血、新鲜血液、打架反复接触等情况,是不用担心的。
分析一个行为是否有感染风险,需要同时具备4个方面:1.需要有感染源,并且这个感染源正在排出含有病毒的体液(血液、精液、女性分泌物、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2.病毒要有活性,病毒对环境条件(如温度、酸碱度、湿度)非常敏感,能迅速失活。3.病毒需要足量。4.接触者身体出现伤口或粘膜破损。很明显,日常的生活行为接触是达不到上述的四个方面的。也就不用去考虑风险。祝大家早日脱恐!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门急诊医疗中心,24小时开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