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乏力,哪些情况需要看医生,哪些情况不需要看医生?

沈敏医生 发布于2024-08-04 17:41 阅读量489

本文转载自转载!

小课堂

什么是乏力乏力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属于非特异性疲惫感觉,表现为自觉疲劳、肢体软弱无力等。生理状态下,乏力在进食或休息后可缓解,而病理性乏力则不能自行恢复正常。

乏力常见的原因有哪些生理性生理性乏力见于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应激状态及妊娠等。睡眠不足可以使人感到乏力,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会使人感到软弱无力。体力劳动者饮食太清淡易致疲劳,低钠、低钾、低碘等均可致乏力。饥饿的人缺乏蛋白质和钾也感觉乏力。

药物性包括酒精、镇静药、安眠药、抗抑郁药、消炎镇痛药及其他药物等。

中毒

重金属中毒:砷、汞、镉、铅等有毒金属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物,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慢性中毒的表现有疲劳、乏力、心悸、惊厥等;急性中毒的表现有口腔有金属味,口、咽、食管有烧灼感,恶心、剧烈呕吐、腹泻,体温和血压下降,重症患者会烦躁不安、四肢疼痛。

药物中毒:是指用药剂量超过极量而引起的中毒。有些人可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导致低钾等,引起乏力。有些药物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导致多器官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乏力、嗜睡等。

一氧化碳中毒: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会引起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轻者出现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等。

疾病

精神性疾病:有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自主神经症状、运动性不安。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等。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以及产后大出血引起休克而致的希恩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所致的肢端肥大症。

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胃肠炎等。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痴呆等。

恶性肿瘤:很多恶性肿瘤早期患者常出现乏力症状,如淋巴瘤等。

知识拓展:

乏力的临床检查体格检查注意体温、营养状况,皮肤黏膜有无黄染;是否有肝掌、蜘蛛痣,淋巴结是否肿大;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杂音,心肺功能是否正常,肝、脾是否肿大;有无压痛、叩痛,四肢有无水肿,下肢有无静脉曲张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选择适当的化验检查。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X线片、超声、CT、MRI 等检查对了解心、脑、肺、肾、肝等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有重要价值。

乏力的临床处理一般处理注意休息,早睡早起,饮食规律,戒烟戒酒,等等。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可快速纠正乏力。

对于感染性疾病,应明确感染源,给予抗感染等特异性治疗。

对于内分泌缺陷,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可给予甲状腺激素或加用其他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给予药物治疗。

对于慢性病,应加强慢性病管理。

对于电解质代谢紊乱,可调节电解质平衡。对于药物引起的乏力,停服该药物即可,无法停药者可改用其他药物。

对于贫血,要查明贫血病因,进行纠正。

对于恶性肿瘤,要明确原发灶,手术或放化疗同时进行时,注意某些部位的恶性肿瘤会出现副癌综合征,导致激素分泌紊乱、电解质紊乱,可出现乏力等表现。

误区解读

误区1:乏力不是病,无须去医院。错误。乏力的原因有很多,若由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过度劳累、嗜酒、感冒、服用安眠药或其他药物等引起,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来改善。但若由恶性肿瘤、严重感染、重度贫血、中毒等情况致反复疲劳、乏力,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去医院治疗。

误区2:乏力不会危及生命。不一定。对于高龄患者,疾病表现常不典型,可能仅有明显乏力、食欲缺乏等表现,却有可能为严重疾病,若由重症感染等引起,可危及生命。另外,重症肌无力和严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若危及呼吸肌,可导致死亡,且重度电解质紊乱也可危及生命。

小贴士:

乏力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调整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均衡饮食,平时多吃水果、蔬菜;戒烟戒酒;避免情绪烦躁,减少忧思,保持心态平和,减少工作、生活压力;生命在于运动,可以少量运动,如进行瑜伽、散步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内科门急诊医疗中心,24小时开诊!



图片发自160医护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