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向身体健康的刘先生因持续高热、咳嗽、肌肉酸痛等不适到我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入院当日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少许炎症,予以“头孢唑肟”等抗感染治疗后效果欠佳,扔持续高热,于住院后第7天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明显增加,考虑其为特殊致病微生物感染。
科室团队立即对刘先生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并于肺部感染病变位置行肺泡灌洗,所取标本送检病原微生物多重靶向检测(tNGS),结果确诊该患者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经询问,刘先生有禽类宰杀店接触史。主管医生随即更改治疗方案,予以左氧氟沙星联合米诺环素实施针对性治疗。之后,刘先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复查胸部CT可见病灶明显吸收,成功逆转疾病进程,最终痊愈。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鸟疫)”,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人类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而感染,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最初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所以命名为鹦鹉热。
鹦鹉热的传染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感染鹦鹉热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
2、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接触感染: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3、人群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其死亡前48小时内,多因严重咳嗽、咳痰,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有可能造成周围密切接触人员的感染。
鹦鹉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到2周,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恶心、剧烈的头痛。也常伴有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乏力、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病情严重者可发展至重症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及昏迷等。
鹦鹉热如何治疗?
患者通常需隔离治疗,以防经呼吸道传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有效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类,多西环素为其一线治疗方案,治疗须持续14~21d,以防复发。亦有研究报道,相对于重症病例,莫西沙星对轻症鹦鹉热衣原体患者也具有一定疗效。
鹦鹉热如何预防?
1、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2、居家保持环境通风。
3、养鸟爱好者要注意保持养鸟环境的卫生,每日打扫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鸟笼应悬挂于室外通风处,每次赏玩的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
4、进入活禽市场交易时要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