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痛风长时间不规范治疗,关节处就会长出痛风石。那么痛风石是长什么样子?它与痛风有什么关系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痛风石?
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常常将痛风石、痛风结节、痛风结石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所以有必要先来明确一下痛风石到底是什么。
痛风石是巨噬细胞包裹尿酸盐结晶所形成的肉芽肿样物质,从结构上来看,痛风石可以简单分为三层:核心是尿酸盐结晶,中层是巨噬细胞,外层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痛风结节和痛风石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在实际应用中,痛风结节的范围明显更为广泛:痛风结节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
而我们常说的痛风石则主要是指肉眼可见的皮下痛风石,30%未经规范治疗的痛风患者可在5年内形成痛风石。痛风结石是指尿酸性肾结石,是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泌尿系疾病,10%到25%的痛风患者有尿酸性肾结石。
痛风石的预防
痛风石的出现是痛风病程进入慢性病变的标志之一。因此,痛风石很少出现在痛风的初发阶段。
临床统计资料结果显示: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1到5年,70%的患者没有形成痛风石;在痛风首次发作的10年后,约一半患者出现了痛风石;在起病20年以上的患者中,未出现痛风石的患者仅占28%。由此可知,痛风石的形成和痛风病程呈正相关,痛风病程越长,越容易形成痛风石。
痛风石的结构也可以验证这一观点。痛风病程越长,意味着痛风的急性发作次数越多,而每次的急性发作,都是痛风石核心的形成过程(免疫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但人体缺少能够溶解尿酸盐的酶,因此它们会一直存在,越聚越多)。也就是说,痛风的急性发作次数越多,痛风急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越长,痛风石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痛风石和血尿酸浓度的关系来看,当血尿酸不超过480μmol/L,时,很少有患者出现痛风石;当血尿酸超过540μmol/L时,约5成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石。
国外的研究对116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痛风患者回顾性分析表明:当平均血尿酸水平在546μmol/L时,722例无痛风石发生;血尿酸水平在600到660μmol/L时,456例出现小到中等大小的痛风石,111例有广泛痛风石形成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超过了660μmol/L。由此可见,痛风石的出现时间、大小、个数和高尿酸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痛风石的形成取决于很多因素,高尿酸血症起病年龄早、病程长、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未经治疗或治疗效果差,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诱因持续存在,急性痛风频繁发作等等,都可能使痛风石发生早、进展快、病情严重。
因此,已经发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者,要预防痛风石的出现,应该做到以下这两点。
积极控制血尿酸,使其长期维持在360微摩尔每升以下;其次,积极避免各种诱因,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次数;
当痛风的急性发作不可避免时,应及早足量用药,尽早中止痛风石核心的形成(即减少免疫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