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病情发作后,患者的身体会出现诸多症状表现,首当其冲就是关节症状。患者的关节会因发炎而出现肿胀、触痛、晨僵、畸形和骨质疏松等症状。
很多类风湿患者会踩进一个误区,即认为关节疼痛减轻或不疼就等于类风湿治好了,这是错误的观点。类风湿目前只能最大程度上将病情控制在稳定期。且判断类风湿病情稳定与否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仅通过关节疼痛减轻来判断是不可行的。
那么患者如何判断自身病情已经改善了呢?
1、关节症状好转
关节症状好转是判断类风湿病情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患者关节肿痛程度持续减轻、晨僵时间缩短、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就代表病情好转了,但还达不到病情稳定的要求。只有关节无明显肿胀与晨僵感,可以独立进行基本活动才算稳定。此时患者还要继续服药,因为擅自减药或停药会导致病情很快复发。
2、炎性指标下降
炎性指标的高低与关节症状轻重程度成正比,关节症状越重炎性指标就越高。血沉与C反应蛋白是判断类风湿病情程度的主要依据,在关节症状改善的情况下,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会随之下降,关节症状改善越明显,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也越大。只有患者长期无明显关节不适感且血沉与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病情才算稳定,这时可以根据医嘱逐渐减药或停药。
3、影像检查报告改善
滑膜异常增生是导致关节病变的罪魁祸首,只有关节症状改善、炎性指标下降,滑膜增生才会减轻。其实很多患者都处于滑膜轻度增生状态,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长此以往会导致病情反复。类风湿一般通过关节超声、核磁等观察滑膜增生情况并制定治疗方案。
所以类风湿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需要综合关节症状、炎性指标以及影像检查报告的结果来看的,不能仅仅只是觉得自己关节症状疼痛减轻病情就有所好转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