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长向我抱怨:“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都不领情,一回家就关房门,只看着手机,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
很多家长把重点放在后面,但是关键点在于第一句话“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很多时候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孩子们应该知恩图报,完成家长们的要求,达到家长们的期待,要不然就是“狼心狗肺”、“白眼狼”。
这时候家长们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在PUA孩子。所谓PUA是指对方借着为他人好的由头,站在道德制高点,打压、否定、批评你,从而达到完整操控他人的目的。
通常我们认为PUA的情况存在亲密关系或者职场关系中,但是很悲哀的是,我们很少注意到,有时候血浓于水的父母,也是PUA的隐形施暴者。
当我们的孩子不听话的说话,一般会说出什么话?
”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为了你我们付出了一切,你要给我们争气啊!”
“现在打你骂你,以后你就知道我们都是为你好了!”
“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能做好,你就做不到!”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可怎么办呀,指望我们养你一辈子,你休想!以后也就是个进监狱的命!“
这些话,熟悉嘛?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出口呢?
孩子们在无数个日夜的潜移默化中,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所谓的信念:我要争气,我要变得更好,要不然你就是对不起爸爸妈妈,要不然爸爸妈妈就不会爱我了。
更深一步的,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人爱,别人爱自己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利用价值。父母也只有在自己听话的时候会爱自己,别人更不可能爱自己了。
父母们用这些话语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操控、勒索,以此达到自己的要求。父母们这些看似相同的行为,其实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施暴者:他们总是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他们有什么需求,并告诉孩子们忤逆他们的后果。
“如果你不去做XXX,我就打死你/把你手机砸了/不给你买什么!”
自虐者:这类父母会将威胁内化,强调如果我们不做出让步,他们会对自己做出某种举动。“如果你这么不上进,以后将来我指望谁给我养老呢,我看我得饿死在大街上!”
悲情者:这类父母会强扣罪名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呀,如果没有你,我现在好吃好喝的,也不用操这份心了是不是!”
引诱者:这类父母会给孩子们一连串的测试,如果孩子们能够做出让步,便会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让孩子尝到甜头,从而达到操控的目的。
“如果你这个学期考了X名,我就考虑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但最终很大可能性不会给买)
这时候父母会反驳:“可是我们做这些就是为了孩子好呀,他们那么小,哪知道长大后的辛苦,我这是提前让他们适应呀。”
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谋则深远。但是在上诉模式中,父母们都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生命个体,而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所谓的“为孩子好”并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求,实质上是为了自己寻求安全感,给孩子的并不是爱,而是沉重的枷锁,甚至是为了让孩子们持续为自己的情感需求买单而已。
当家长们向孩子索取“听话”“顺从”“优秀”“像别人家孩子一样”的时候,希望能够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在PUA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