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易患痛风的体质,你中招了吗?

朱红梅医生 发布于2021-11-22 18:05 阅读量90

本文由朱红梅原创

痛风发病的生化基础是尿酸水平升高,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对于痛风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抗炎止痛和降低血尿酸或促进血尿酸排泄为主,效果良好。而中医药在痛风治疗方面有个体化的优势,体质分型不同,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了新趋势。但鲜少有人知道在中医的理论中,自己属于什么体质。以下这些痛风高发的体质类型,看看是不是能对号入座。



中医一般把痛风称为“痹证”、“痛风”、“白虎历节”等,发作时疼痛剧烈,累及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得难以忍受、不可屈伸。认为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痛风发作之前已有血热之证。


痛风的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和瘀血质多见。


痰湿体质:

“肥人多痰湿”“肥贵人则膏粱之疾”,痰湿体质是中年肥胖男性高尿酸血症者重要的体质基础。常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痰多,易于困倦,身重不爽,易患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基础代谢性疾病。


痰湿体质的人嗜食肥甘厚腻、嗜酒,均是痛风的主要诱因。久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成痰、酿食成痰,痰湿之邪重浊黏腻,难于剔除,阻滞于血脉经络之中,不通则痛,发为痛风。痰湿质临床多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胸脘痞闷、口黏腻或甜、苔腻、脉滑。


湿热体质:

湿热质是在痰湿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平素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日久易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聚湿成痰,日久不化,酿湿生热,化为湿热。湿热生成,煎熬津液,炼液成石,吸附于脚趾,引发痛风。


湿热质患者临床上多见于形体中等或偏瘦,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灼热、触之则疼痛难忍,夜间尤甚,可伴有发热,口苦或渴、心烦急躁、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


阳虚体质:

一般指的是脾肾阳虚体质。肾阳亏虚,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在体内不能及时运化与输布,致痰饮内生,久而不去,闭阻气机,尿酸等湿浊不能排出体外,停滞于筋肉关节则成为痹之伏邪,并由此产生痛风。


证见关节肿痛而红肿不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日常容易怕冷,手脚寒凉,精神状态不佳,偏好热食。


瘀血体质:

而瘀血质在病程、形成痛风结节、引起关节畸形可能性比其他体质较高,且容易久病缠绵。


瘀血质患者多见关节紫暗,局部肿胀变形,刺痛屈伸不利,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不同体质如何自我调理


除了按医嘱服药,不私自停药减药,积极复查,监测病情之外,每种体质的痛风患者在日常需要注意的事情也有所不同。


痰湿体质:

1、尤其要注意饮食节制,不可过食肥甘,饮食应清淡,以免生痰助湿;

2、痰湿体质多肥胖,缺少形态锻炼,日常应增加运动量,强健肌肉、筋骨,配合饮食,健康减肥。

3、避免饮酒,积极调养脾胃。


湿热体质:

1、尤其要注意保持二便通畅,日常应多饮水,以助泄热;

2、在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之品,不可饮酒;

3、关节红肿热痛剧烈者可配合使用局部物理降温,但不可长时间冷敷治疗。


阳虚体质:

1、阳虚质人群多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或是痛风间歇期患者,如有尿酸升高达到药物治疗标准,则应积极进行降尿酸治疗;

2、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3、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4、在春夏季多晒太阳,夏季不要直吹空调电扇;

5、适当运动,但运动量不能过大,不可大量出汗,可以选择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或是适当的短距离跑和跳跃运动。


瘀血体质:

1、饮食中少吃盐,过食咸味盐可致瘀,同时也要少吃油腻和寒凉食物;

2、做适量的有氧运动,但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漫步、登山、游泳、瑜伽是不错的选择;

3、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瘀血体质的改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