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年男性才会患痛风?防治痛风需走出这七大误区!

朱红梅医生 发布于2021-11-13 17:17 阅读量113

本文由朱红梅原创

痛风,痛风,一痛就疯!近年来,因高嘌呤、高蛋白饮食的大量摄入,患痛风的人数日益增多。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呢?本文给各位痛风患友介绍七个常见误区,帮助大家做到没病正确防病,有病正确就医。



误区一

尿酸高就一定得痛风

很多人在体检时查出血尿酸含量偏高,也就是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得了痛风。其实并非如此,只有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偏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的滑膜上,引起关节滑膜发炎时才导致痛风的发生。一般来讲,高尿酸血症的人中约有10%会发生痛风,此外也有个别痛风患者检验尿酸的结果并不高。高尿酸血症只要注意饮食或找出原因予以矫正,尿酸值就可能会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


误区二

限制高嘌呤就可防痛风

有数据表明,50%以上的痛风患者体重超标,约3/4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所以,单纯控制饮食是不够的,减轻体重、治疗并发疾病、避免使用利尿剂等尤为重要。另外,很多患者虽然注意了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但却忽视了对甜食摄入量的控制,使体重失控,痛风发作在所难免。所以针对痛风患者饮食控制是基础,但药物治疗也不可少!


误区三

只有中年男性得痛风

确实,现在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且高发年龄段为30岁以上。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中嘌呤含量也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不注意饮食和日常生活习惯,不节制的生活导致很多年轻人也患上了痛风。现在在临床上已经发现了多例20多岁的男性痛风患者,发现最小的痛风患者年龄仅9岁,所以一定要重视。女性由于雌性激素能够促进尿酸排泄,患上痛风的几率比男性要低很多。但更年期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女性对于痛风也不能麻痹大意。



误区四、迅速把尿酸降至正常

治疗痛风时,患者常会急切想要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这是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下来,引发急性痛风发作,这种情况也叫做转移性关节炎。因此在治疗初期一般使用小剂量的降尿酸药物,逐渐增加到足量。降尿酸要平稳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误区五、发作期使用抗生素

有些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看到患处红肿热痛明显,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实际上,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是不起作用的。症状的缓解很可能是由于痛风的初期症状自动痊愈造成的。一般来讲,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主要是用一些非抗生素类的抗炎镇痛的药物,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以及消除由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再服用一些控制尿酸代谢的药物,帮助体内的尿酸代谢恢复平衡。


误区六、饥饿也能抗痛风

大多数患者认为,既然痛风通常是由于摄入含高嘌呤的食物所诱发的,那么,少吃东西,通过饥饿疗法就能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其实人在饥饿状态下,有机酸(如β-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的产生增多,这些有机酸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泄减少,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所以饥饿不仅不能降低尿酸,反而使尿酸水平升高。



误区七、痛风患者不能吃肉

很多痛风患者都以为,只要掌握饮食,不吃肉,多吃青菜,痛风就不发作。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只会给身体留下更大的隐患,更会加重痛风的病情。


动物蛋白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植物蛋白却无法满足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植物蛋白最高的当属豆类,而一些痛风患者为了不发病,甚至连豆类都不食用。


长期不摄入蛋白质会造成记忆力减退、性格暴躁、免疫力下降,各组织器官加速老化、各脏器功效降低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