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督脉穴。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椎”原指一种捶击工具,后因形似而用称脊椎骨。脊椎骨中以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之为“大椎”,穴当其处故名。
“热病觅大椎”是说大椎穴具有解表退热、温经通络的作用,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的要穴,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此穴均有良效。比如,当小孩发高烧时,风寒感冒引起发热、身体酸痛时,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时,都可以多按此穴。
【定位】
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在中医针灸理论中,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沟通诸阳经,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主一身之表,宣通诸阳,故为调整全身机能的重要穴位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的作用。常按大椎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常用的治疗方法:
按摩法:先左手后右手,4指并拢放于颈项部,反复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发热,则效果最佳。
针刺法: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
艾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刮痧法:在大椎处刮痧时,要刮出痧点。
拔罐法:一般要留罐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