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段锦有“千年长寿操”的美誉,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八个动作,每个动作作用各有侧重,坚持练习,对疏通经络、调理身心、养生保健、治病防病都有良好效果。
预备势
预备势是以松静自然的态势,将机体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虚灵顶劲,百会上领,引导头部摆正,并有虚领向上之意,有利于督脉的畅通,从而行气上升以养脑营神。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领:两臂外旋微下落,两掌五指分别在腹前交叉,掌心向上,目视前方。上动不停,两腿缓缓挺膝伸直,同时,两掌上托指胸前,随之两臂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前方。两臂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目视双掌,随后下颏微收,头部保持中正,目视前方。身体重心缓缓下降,膝关节微屈,同时十指慢慢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本式通过“两手托天”的动作,主要达到调节三焦的气血与阴阳的功能。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两臂外旋微下落,两掌五指分别在腹前交叉,掌心向上,目视前方。上动不停,两腿缓缓挺膝伸直,同时,两掌上托指胸前,随之两臂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前方。两臂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目视双掌,随后下颏微收,头部保持中正,目视前方。身体重心缓缓下降,膝关节微屈,同时十指慢慢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本式通过“左右开弓”的动作达到了肝肺二者相互协调、气机条畅的生理作用。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要领:立正,两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左手翻掌从左侧上举,五指并紧,左臂用力挺直,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掌心向下,用力下按,指尖向前。左手从左侧落下,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用力下按。同时,右手翻掌从右侧上举,五指并紧,右臂用力挺直,掌心向上,指尖向左。本式通过两手上撑下按的动作,达到舒胸展肩、拔长腰脊、调理脾胃气血阴阳的功能。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动作要领:双脚保持自然放松开立与两肩同宽,手臂伸直放于身体两侧,掌心面向身体后方指尖向下,下按呈撑掌式;头部和颈部缓慢向左后方转,两手臂缓慢外旋,两肩向后张开,眼睛看向左斜后方,保持此动作;大约10s后,头部和颈部缓慢转回,两臂收回至髋关节旁,指尖向前,掌心面朝下,眼睛看向前方;再向右侧拧转,与左侧动作相同;双手下落恢复至初始状态。本式通过“往后瞧”的动作,达到了调节脏腑机能、疏理任督二脉的功能。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要领:缓慢屈膝半蹲成马步,两掌扶于膝盖上方,目视前方。身体重心右移,上体向右倾,随之俯身,眼睛看右脚。随之,身体重心左移,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这时颈部、尾椎有对拉伸长的感觉。头向后摇,髋关节向前旋绕,头和髋旋绕的方向相反。然后,恢复到开始时的姿势,再做另一侧。本式通过“摇头摆尾”的动作来达到平秘人体阴阳、调理脏腑机能的作用。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要领:保持自然站立,手臂放于身体两侧,手臂向前向上举起,抬举至头顶并伸直,掌心相对;屈肘,两掌掌心向下按至于胸前,眼看前方;随后双臂外旋,掌心向上掌指顺着腋下向后插,眼睛看着前方;两手掌心贴着脊柱向下至臀部;随后上半身前俯向前弯腰,掌心经双腿碰到脚面,然后将头抬起,眼睛向上看;将头低下,身体缓慢升起,两手沿着双腿缓慢轻抚上移,移至腰部时托住腰部身体回正,将手臂放于身体两侧。本式通过幅度较大的俯仰腰身来进行“两手攀足”的动作,从而达到健固腰肾、疏通经脉、调理人体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
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要领:接两手攀足固肾腰式。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两腿徐缓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手握固,收至腰间,拳眼朝上;目视前方。上动不停,左拳缓慢向前冲出,与肩同高,肘关节微屈,拳眼朝上,当肘关节离开肋部时,拳越握越紧,眼睛注视左拳并逐渐睁大;同时,脚趾抓地;目视左拳。上动不停,向右转腰顺肩;同时,左臂内旋,左拳变掌前伸,掌心朝外,掌指朝前;目视左掌。上动不停,左掌指向下、向右、向上、向左、再向下依次旋腕一周,随之握固,拳心朝上;同时,脚趾抓地;眼睛睁圆,目注掌动。上动不停,左拳回收,随屈肘收至腰间,拳眼朝上;同时,脚趾放松;眼睛放松,目视前方。本式通过“攒拳怒目”的动作达到增强气力之目的。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第八式 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要领:两脚并排站立,两脚脚跟向上提起,头向上顶,手臂放于身体的两侧;手臂下落同时脚跟随之下落,轻震地面,眼睛看向前方。本式通过“背后七颠”的颠足动作,达到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和消除百病的目的。
收势
收势的“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论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逐渐恢复到练功前安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