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三伏贴时间表:
伏前加强:7月6日(星期三)
初伏:7月16日(星期六)
中伏:7月26日(星期二)
中伏加强:8月5日(星期五)
末伏:8月15日(星期一)
1、三伏天,夏治寒湿好时机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最湿、最闷的一段时间。《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的意思是阴气藏伏,此时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所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三伏天也是全年阳气最盛、体内最为虚寒的时候,此时也是温补阳气、冬病夏治、调理体质的好时机。
三伏贴,是三伏天温补阳气最典型的治疗方法。选用白芥子、细辛、姜汁等辛温祛寒的药物制成膏药,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温补阳气,祛除阴寒之病邪,增强抵抗病邪的能力,减少寒性、湿性疾病,尤其是感冒、腹泻、慢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慢性病的发作次数。
2、现代人为什么需要温补阳气
《黄帝内经》中记载“形寒饮冷则伤肺”。老祖宗的这句话一下戳中了现代人的泪点。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现代人办公、学习、生活都在空调房中,夏日本应出汗,但现代人长期处于空调制造的寒冷环境中,加之进食冰镇饮料、水果、食物消暑,运动又少,均易导致寒气入侵,蛰伏体内,日久损耗阳气,出现脾胃功能下降,引起呼吸、消化、心血管、生殖等诸多系统疾病增加,引发各种痛症,进一步形成虚寒、寒湿体质。
3、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如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咽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胃寒、慢性胃肠炎等。
3、小儿疾病:体质虚弱、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哮喘、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
4、妇科、泌尿系疾病:如女性月经不调、宫寒、痛经、月子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5、各种痛症: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骨关节炎等。
6、其他:如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状态、身体及四肢畏寒怕冷、冻疮等。
7、治未病:保健养生。
4、三伏贴注意事项
1、由于三伏贴时要在肩背部、腹部、腰部、腿部敷贴药物,所以建议去医院时,不要穿连衣裙、连体裤,最好是选择深色的、较宽松的衣服,避免药膏弄脏衣服。
2、当天需忌食“发物”,如: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另外不宜吃冷食,如冰淇淋、冷饮等,以防损伤正气,影响疗效。
3、三伏贴针对的主要是慢性病和体质调养,需坚持治疗,才利于巩固治疗效果、增强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
5、禁 忌 症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6、温补阳气、散寒除湿还可以做什么
除了三伏贴外,还可以同时配合隔姜灸、督脉灸、灸疗、中药沐足等治疗以增强疗效,这样即可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① 隔姜灸、督脉灸
在艾绒的基础上配合生姜的药性。生姜归肺脾胃经,本身就是散寒的利器,对祛除脾胃肺脏内的寒气极为有效。所以隔姜灸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它的祛寒能力,在弥补阳气,驱散阴湿寒邪方面有独特优势。
督脉灸是铺在督脉上的隔姜灸。督脉,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督脉通则百脉通。督脉灸又称“铺灸”,被称为“灸中之皇”,可以起到督肾同治,五脏六腑通调的作用,是人体补阳、开经之最。
② 艾 灸
艾灸主要有温阳、通络、止痛的作用,同时可以祛除病邪,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虚寒、寒湿类疾病尤为适用。
③ 中药沐足
使用温热类药物沐足,即中药泡脚,通过刺激足部穴位,可促进血脉运行,达到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
*本文为原创文章,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尊重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欢迎转发,禁止转改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