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路上,警惕 “车厢里的隐形杀手”

叶婵医生 发布于2025-03-11 10:21 阅读量185

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


火车在大地上呼啸行驶
车厢充满着热闹的气息
第一次外出谋生的贾某(化名)
也踏上出门打工的旅程
但在30多小时的车程中
他居然“疯”了


火车2.png


!

火车上精神失常




在三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里,贾某紧紧抱着自己的包包,一言不发。他害怕上厕所,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更不敢睡觉。忽然,贾某大喊大叫起来,喜怒无常,不停地说有人要害他,一边脱下衣服抽打他人,一边朝着车门跑去。于慌乱无措之间,乘务人员迅速将贾某送至医院就诊,经治疗,3天后贾某恢复如初。




贾某之前也没有精神病史。
这是为何呢?


原来贾某(化名)是患上一种急性短暂发作精神病性障碍,叫“旅途精神病(Journey Psychosis)”。这种病是长时间处于自我强迫不眠状态,身心疲惫不堪而产生的,不仅会影响大脑思维能力,导致反应迟钝,记性变差,易怒,严重的还会产生谵妄、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旅途精神病的产生因素


环境因素:

旅途精神病的产生与不良的环境状况有关,例如环境拥挤、存在噪音干扰、空气浑浊以及寒冷天气等情况,都可能成为诱因。


者自身因素:

旅行者由长时间站立、睡眠不足导致的身体严重充血,并且处于疲劳状态,同时出现脱水和低血糖的状况。从心理和个体特质方面来看,性格内向、孤僻、悲观以及对他人有敌意等易感因素,也与旅途精神病相关,并且这类患者既往无任何精神障碍或家族史。



旅途精神病的表现情况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意识障碍、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幻觉、迫害妄想、恐慌、运动兴奋、自伤、自杀、有的会攻击他人、逃跑躲藏、抛钱、毁物,甚至跳车、跳船等。


预后:
持续时间短,恢复快,预后好。停止旅行、休息和营养支持在数小时到 1 至 2 周内自发恢复。



旅途精神病的预防措施


合理规划行程:
根据目的地的距离和自己身体状况,
选择适合自己出行的季节和时间、合理且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尽量减少旅行中的外界应激。


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
不可在疲惫不堪情况下继续旅行,应消除疲劳后再踏上旅途。


减少精神压力:
身上尽量不带大量现金、贵重物品,减少不必要精神压力。


结伴同行
长时间旅行,特别是首次出行,最好有亲戚朋友结伴,途中互相照顾,减轻心理压力。途中也可多尝试和身边同行者交流,能减轻途中孤寂、焦虑紧张情绪。


我调节情绪:

如出现紧张、烦躁情绪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必要时可寻求乘务人员帮助。在停站时,可以下车舒展一下筋骨,帮助缓解疲惫。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
如哈欠连天、呼吸急促、憋闷不适、头昏是大脑缺氧表现,可尝试自我调整。如有加重趋势,就近下车经过充分休息及营养补充可很快缓解。如仍不能缓解,可就近就医。








旅途精神病”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应激问题。旅行途中对自身心理、情绪变化有充分认识,能明显减轻应激反应。



科普专家


曹玉艳.jpg


曹玉艳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多篇,曾获得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称号,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对身心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治有一定专长,曾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诊断及治疗的培训。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培训学习多次。善于沟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科普作者


叶婵.jpg


叶婵  主治医师



擅长于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


精神卫生科以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生物-心理-社会”为特征的治疗模式,发挥物理治疗、神经认知检查等优势设备,形成以重性精神病诊治为基础,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及治疗为稳定发展的专病方向,达到年门诊量近2.3万的学科规模。



诊疗范围



1. 重症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2. 各种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

3. 反应性精神障碍、适应障碍;

4. 与文化密切相关精神障碍(包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恐缩症);

5. 心理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失眠症、嗜睡症、性功能障碍);

6. 酒精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毒品);

7.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外伤、脑血管疾病);

8. 老年性精神障碍(包括老年痴呆);

9. 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END---
本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文:精神卫生科 叶婵
编辑:粟家珍、魏素芬
初审:精神卫生科 曹玉艳
审核:张国磊、梁媛
审核发布:吴本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