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里,贾某紧紧抱着自己的包包,一言不发。他害怕上厕所,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更不敢睡觉。忽然,贾某大喊大叫起来,喜怒无常,不停地说有人要害他,一边脱下衣服抽打他人,一边朝着车门跑去。于慌乱无措之间,乘务人员迅速将贾某送至医院就诊,经治疗,3天后贾某恢复如初。
环境因素:
旅途精神病的产生与不良的环境状况有关,例如环境拥挤、存在噪音干扰、空气浑浊以及寒冷天气等情况,都可能成为诱因。
旅行者自身因素:
旅行者由长时间站立、睡眠不足导致的身体严重充血,并且处于疲劳状态,同时出现脱水和低血糖的状况。从心理和个体特质方面来看,性格内向、孤僻、悲观以及对他人有敌意等易感因素,也与旅途精神病相关,并且这类患者既往无任何精神障碍或家族史。
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意识障碍、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幻觉、迫害妄想、恐慌、运动兴奋、自伤、自杀、有的会攻击他人、逃跑躲藏、抛钱、毁物,甚至跳车、跳船等。
预后:
持续时间短,恢复快,预后好。停止旅行、休息和营养支持在数小时到 1 至 2 周内自发恢复。
合理规划行程:
根据目的地的距离和自己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出行的季节和时间、合理且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尽量减少旅行中的外界应激。
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
不可在疲惫不堪情况下继续旅行,应消除疲劳后再踏上旅途。
减少精神压力:
身上尽量不带大量现金、贵重物品,减少不必要精神压力。
结伴同行:
长时间旅行,特别是首次出行,最好有亲戚朋友结伴,途中互相照顾,减轻心理压力。途中也可多尝试和身边同行者交流,能减轻途中孤寂、焦虑紧张情绪。
自我调节情绪:
如出现紧张、烦躁情绪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必要时可寻求乘务人员帮助。在停站时,可以下车舒展一下筋骨,帮助缓解疲惫。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
如哈欠连天、呼吸急促、憋闷不适、头昏是大脑缺氧表现,可尝试自我调整。如有加重趋势,就近下车经过充分休息及营养补充可很快缓解。如仍不能缓解,可就近就医。
曹玉艳 副主任医师
叶婵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