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抑郁症更可怕,很多人却不了解!

叶婵医生 发布于2025-03-11 10:17 阅读量218

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

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WBD)

也是著名印象派大师画梵高诞辰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梵高

国际双相障碍学会等组织发起倡议

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双相障碍、躁郁症,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典型的躁狂发作的特征是“三高”,即情绪高涨、思维奔逸以及意志活动增多



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期的患者会表现出抑郁症的“三低”特点,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



轻躁狂发作:躁狂较轻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至少4天。轻躁狂发作的特征是睡眠减少但精力充沛,情绪高涨且急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易做出冲动鲁莽的行为等,患者的社会功能、职业功能均会受到轻度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明显,他人可能会感到患者与平常有所不同,但患者本人可能对此并不自知。





双相障碍调查


世界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4%。其中,深圳的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为1.5%


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一般呈现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发作间歇期可完全缓解。这是一种慢性发作性疾病,治疗中断率高和复发性高特性。


双相障碍识别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双相障碍患者从首次出现到被确诊平均需要5-10年,有69%患者曾被诊断为其他疾病,最常见被误诊单相抑郁(60%)、焦虑障碍(26%)(属于漏诊),精神分裂症(18%)。




有哪些危险因素?


童年期遭受虐待,父母关系不良,家庭冲突或破裂,慢性失眠,慢性躯体疾病,应激生活事件,社交技能差,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等。



双相障碍患者描述自己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段时间非常开心,精力充沛,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功,脑子有很多不切实际想法,但没有一件事是可以做好的,一段时间又完全相反,心情掉落到谷底,提不起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没有意思,甚至有轻生念头及行为,感到痛苦,学业、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


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易产生自杀观念,躁狂患者激惹和攻击性也常见,防止患者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果发现患者有强烈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建议至精神卫生科门诊就诊甚至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亲朋好友帮助支持,是可以获得治愈的。


药物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喹硫平等,常用情绪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


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文拉法辛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等。


人们往往认为该疾病是很容易克服或治愈,认为只要出去旅游,看场电影就可以得到缓解,这是一个误区。双相障碍不是不治之症,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获得临床痊愈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重新获得精彩人生。




指导专家


曹玉艳 副主任医师

精神卫生科副主任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多篇,曾获得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称号,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对身心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治有一定专长,曾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诊断及治疗的培训。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培训学习多次。善于沟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国科大深圳医院精神卫生科


精神卫生科以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生物-心理-社会”为特征的治疗模式,发挥物理治疗、神经认知检查等优势设备,形成以重性精神病诊治为基础,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及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及治疗为稳定发展的专病方向,达到年门诊量近1.9万的学科规模。


诊疗范围


1. 重症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2. 各种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


3. 反应性精神障碍、适应障碍;


4. 与文化密切相关精神障碍(包括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恐缩症);


5. 心理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失眠症、嗜睡症、性功能障碍);


6. 酒精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毒品);


7.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外伤、脑血管疾病);


8. 老年性精神障碍(包括老年痴呆);


9.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end -

本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文:精神卫生科 叶婵

制作:徐志聪

审核:王静杰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