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矫求知』儿童牙齿矫正问题合集(上),为孩子未来牙齿健康助力!

张栋梁医生 发布于2024-10-25 11:20 阅读量2240

本文由张栋梁原创

其实错颌畸形是一种发育畸形,病因其实很复杂,也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的,一般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造成,60%-70%是由后天环境因素引起的。

作为家长们能做的就是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影响牙列正常发育的因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降低错颌畸形的发生率。



Q1:几岁带孩子排查颌面和牙齿发育的问题比较合适?


A:你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长牙呀?应该是六个月开始长乳牙,大概是一岁半、两岁,差不多长完。

我觉得如果让我来说时间,我觉得假定为两岁吧,应该是可以的。


那这个时候你查的可能不是错颌畸形,你可能查的是口腔卫生好不好啊,比如说我注意到有很多孩子,一来到门诊检查满嘴都是坏牙,这个是需要关注的点。



孩子习惯晚上睡觉前喝牛奶,含着奶瓶入睡,还有爱吃含糖量高、奶制品的零食等等,所以这是很多小孩牙齿龋坏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当这个孩子一旦发生龋坏的时候,错颌畸形跟着就会出来,我的反颌问题就是小时候牙坏的特别多,吃东西只能往前伸,慢慢发展为反颌。


所以我觉得两岁,可以带孩子看看牙医,指导一下怎么刷牙,防止牙齿龋坏;真正看错颌畸形问题,我觉得三岁左右或者五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Q2:孩子换完牙后做矫正,一定要拔牙吗?


A:不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不能这么一概而论,我觉得一个病例需不需要拔牙,临床正畸中是有鉴别标准的。我写的那本高效矫治的书里面一共列了13点,就决定孩子要不要拔牙。


首先是年纪,我认为年纪越小,他越不需要拔牙,因为生长空间可以利用的;还有嘴凸的程度,凸的不严重就不需要拔牙,还有面型的变化、下颌骨后缩的情况、口腔卫生的情况、孩子矫正配合度等等。


另外还跟治疗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发现在替牙期口外弓是最有效的,那么换完牙的时候,可能就得需要用到种植支抗,那么这两个矫治器的使用,大部分孩子病例是不需要拔牙的。



不拔牙几率高,是因为我更多的考虑到这些向后的力量,所以孩子换完牙以后不一定就要拔牙,只不过是说随着年纪越大,失去了生长发育调控的机会,拔牙几率会高。


之所以有些病例看着还可以,但测量需要拔牙,是源于很多测量分析方法,它本身就是来自于拔牙病例的分析方法,然后把这个方法倒着再演化一遍,大多数都是在指引我们去拔牙的。



但是我们的矫正的材料,我们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无托槽矫治器的使用、种植支抗的使用,关于颌骨生长发育的认知,我们的不拔牙比例的确在越来越多。


Q3:拍片看孩子出现智齿胚芽,需要拔除吗?


A:一般来讲,孩子十三岁的时候,这是能看到智齿的一个年纪,也就是说十三岁之前看不到,不一定都没有,但十三岁之后还没有智齿的胚芽,大概率不会出现了。

我认为智齿不要着急拔,就想那么小的孩子,拔智齿得多疼啊,如果没有特别严重的发炎,或者快顶坏前牙那种程度,不要着急去拔。



那大家会觉得不拔智齿,会不会导致拥挤,前凸,仔细想想,我们这些错颌畸形,哪些是智齿导致的?我觉得智齿它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家长不要着急去跟智齿较劲。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别忘了,就是我们的颌骨是在生长的,比如说上颌骨,上颌骨的最后边缘叫翼上颌裂。



上颌骨的后壁在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前,平均一年会长三个毫米的新骨;下颌骨在它的生长发育高峰期之前,下颌骨的后缘,升支的前缘每年也会长三个毫米的新骨。


怎么理解这个生长呢?我经常跟家长说,你就想想孩子现在脑袋是这么小,等到二十岁长成大姑娘、大小伙子了,那脑袋是不是会大一圈,那大的一圈就是新长的骨头,还有机会有装下智齿的空间,所以不用先着急。

Q4:孩子的生长发育高峰期一般是到几岁?担心错过孩子矫正时机?


A:我目前的鉴别是你不必在意他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有牙齿问题,最简单一个道理,如果他的恒牙2到2都萌出了,你看着牙齿拥挤,牙齿牙凸、下巴后缩,面型不好看,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看正畸医生。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反颌,就不用等着换恒牙了,只要孩子能听话配合,就带他去看正畸医生检查,只要检查孩子牙齿的时候,孩子不哭就可以。


我有很多不到5岁的孩子来找我看反颌问题,我就给他采模型,我跟他家长说,我采个模型,他要不哭不闹,那我就做,他又哭又闹那就不做,可以再等一年。


那其他的拥挤不齐、前凸、下颌后缩,等孩子恒牙2-2萌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如果要看生长发育,其实我们在临床上,我们在给孩子拍头侧片子的时候,那个颈椎就是个最好的一个指征。


一般来讲在头侧片子上,我们能看到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是融合的,第三颈椎是关键点。

如果第三颈椎是扁平的,那说明距离生长发育高峰期,至少还有两年时间,如果它是正方形,说明到了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如果是个矩形并且底部变弯了,说明就不长了,所以这三个形状是临床上一个鉴别的方式和方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