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息肉?得了结肠息肉怎么办?
医生建议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该进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最大机会治愈疾病,防止恶变可能。普通人可以考虑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应该考虑更早进行筛查(包括肠镜、粪便基因检测等)。
以下内容分为三部分:
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结肠息肉怎么治疗?
第1部分
什么是结直肠息肉?
息肉是指在肠黏膜表面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组织,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大多数结肠息肉是无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结肠息肉会发展成结肠癌,如果发现或治疗的太迟,后果很严重。
息肉以结肠和直肠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通过肠镜检查,可检查出息肉的大小、数量等,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是通过病理检查来进行判断。
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需要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一般来说,息肉越大,患癌症的风险就越大,特别是对于肿瘤性息肉。
任何人都可以患有结肠息肉,如果您年满50岁或以上、超重、吸烟,或家人及亲属患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的病史,您患病的风险更高。
麻烦之处在于,结肠息肉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定期进行筛查测试非常重要,例如每2-3年进行肠镜检查、粪便基因检测,因为早期发现的结肠息肉通常可以肠镜下切除,对结肠癌的最佳预防是定期检查息肉。
【癌变率】
在肠镜检查之后,如果切除了息肉,您会得到一份病理报告,不同病理类型代表什么呢?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
管状腺瘤是腺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腺瘤的60%-80%,多数的管状腺瘤表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左右。
绒毛状腺瘤的发病率是管状腺瘤的1/10,但癌变率较高,一般癌变率为40%,故被认为是一种癌变病变。
绒毛状-管状腺瘤是具备了上述两种组织学特点的腺瘤,其癌变率是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腺瘤性息肉癌变除了与其病理分型有关外,一般认为腺瘤的大小、数目的多寡对癌变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少于1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几乎为零;
大于1.0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机会增大;
1-2cm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在10%左右;
>2m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高达50%。
据统计表明息肉数目少于3枚,癌变率为12%-29%;大于或等于3枚的,其癌变率增至66.7%。
第2部分
结肠息肉可能有什么症状?
结肠息肉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它只是肠壁内生长的一小块组织,但有些患有结肠息肉的人经历过:
直肠出血。这可能是结肠息肉或癌症等其他情况的症状,如痔疮或肛裂。
大便颜色变化。肠道内出血可以使粪便呈现黑色;食物(如猪红、鸭血等),药物和补品也可能导致颜色变化。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的便秘或腹泻可能表明存在大的结肠息肉,但是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
疼痛。大的结肠息肉会部分肠道阻塞,导致腹部疼痛。
缺铁性贫血。息肉出血可能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粪便中没有可见的血液,但是慢性出导致缺铁性贫血,可以使您感到疲倦和呼吸困难。
那么,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去看医生?如果您遇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腹痛
便血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时间超过一周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您年满50岁。
您有风险因素,例如结肠癌的家族史;一些高危人群应该更早开始进行定期检查。
第3部分
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肠镜可以切除所发现的息肉,息肉大小、形状不同,切除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带蒂息肉可直接内镜下切除,扁平息肉根据大小切除
<5mm:肠镜下钳除
5-9mm:肠镜下电切除
10-19mm:用镊子或线环(息肉切除术)切除,可以在其下方注入液体以将息肉从周围组织提起并隔离,从而可以将其切除。
>20mm:需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如果怀疑早期恶变,并侵犯粘膜下层,需进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手术治疗
如果是遗传性因素造成,如FAP(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需要尽早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全结直肠切除术),并且通知兄弟姐妹来医院就诊检查。
后续随诊
如果您患有腺瘤性息肉,因为它有恶变的可能,则患结肠癌的风险会增加。
癌症风险等级取决于被切除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病理特征。
虽说如此,但也不等于说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会癌前病变。因此,检查出腺瘤性息肉不必过分担忧,请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治疗:
腺瘤性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后,3~6个月内要进行结肠镜随访检查,以确保切除干净;残留的息肉应当切除,同时再随访2~3次随访后,仍没有切除干净的病人,多数应行手术切除;在完全切除后,多数病人应在5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