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瘤(Glioma) 是大脑内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
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胶质瘤”。
胶质瘤是什么?
胶质瘤是指异常的或不可控制生长的脑细胞,起源于脑细胞本身,而不是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被称为原发性脑胶质瘤。
从胶质瘤的形态(表面看起来的样子)和基因表达(内在的本质)来看,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主要是在容易复发和转移方面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简单来说,低级别的主要表现为细胞低速的分裂增生,一般病程较长;而高级别的则表现为高速的细胞分裂增生以及伴随着的新生血管生成,同时还有肿瘤的缺氧、坏死,一般病程较短。
如果把良性肿瘤看作“好人”的话,那胶质瘤无疑是“坏人”。如果把良性肿瘤看作“好人”的话,那胶质瘤无疑是“坏人”。
但是坏人也分不同程度的坏,比如低级别胶质瘤周围水肿较轻,对周围组织影响较小,属于“有点坏的坏人”,但高级别胶质瘤内有出血坏死,水肿重,对周围组织影响甚大,可以认为是“大坏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胞增生过程中,低级别的胶质瘤可能会“蓄积”新的突变,从而使其向高级别胶质瘤转变(恶变)。
为了防止往“大坏人”方向转变,我们要提早对胶质瘤进行教育改造,严密监督(医学上定期复查很重要),避免一部分低级别胶质瘤复发或者升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的症状表现
主要是颅内压升高,可以表现为头痛、恶心及呕吐、癫痫(俗称“羊癫疯”“抽筋”等)、视物模糊(看不清)等症状。
有些位置的胶质瘤还可以有特殊的表现,如中央区胶质瘤可以引起运动与感觉的障碍(手脚无力、手脚麻木等);语言区胶质瘤可以引起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困难(心里知道但说不清,听不懂等)。
胶质瘤的治疗
脑胶质瘤是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浸润性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一般有个清晰的边界,而胶质瘤往往潜伏穿插在周围组织内,没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因此难以切除根治。传统的“切多点”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功能障碍。
目前,手术治疗是全世界公认的脑胶质瘤治疗中非常重要且首要的手段。其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地切除肿瘤组织,尽量使其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降到最低。换句话说,就是在病人的脑功能不增加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组织,实现“精准、微创”治疗。
常用的“手术治疗武器”已经非常多样化,如数字化显微镜、三维重建计划、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实时影像(如术中超声/ MRI)、和术中荧光等新技术。
目前,对于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患者,推荐采用“术中唤醒+术中电生理监测定位脑功能”的方法进行手术。
通俗地说,“术中唤醒”就是在手术的过程中,唤醒患者,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到达肿瘤的“功能边界”。同时,借助生理监测来辅助调整导航的偏差(避免因“脑偏移”导致术中导航失灵),可在实现提高肿瘤切除程度的同时,避免术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其他治疗方式
用手术治疗对付胶质瘤,就能切除全部的肿瘤细胞吗?答案不是绝对的。
因部分微小的肿瘤细胞会隐藏在正常组织中(肿瘤浸润性生长),导致手术无法切除全部的肿瘤,或是肿瘤即使可以被发现,也可能因保留正常的脑功能而故意不切除。因此,放疗和化疗等其它治疗就会派上用场。
手术、放疗、化疗并称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既能单独作为肿瘤根治性治疗的手段,也可协同配合使用,起到1+1>2的效果。
一般认为残余的肿瘤数量越少,放疗、化疗或其他综合治疗后的效果越好。就像打仗一样,先用大型武器(手术)把大部队消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消灭残余部队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也是最优选择。
所以,一旦检查怀疑是胶质瘤,建议尽快找专科医生咨询。医生将会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引,成为你最紧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