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手(足)畸形(split hand/split foot malformation,SHFM)在肢体形成障碍中属于中央纵列缺失。因指(趾)中央列的骨质或相关软组织成分或两者均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中央列指(趾)发育不良甚至缺失,造成手(足)被中央的深大裂隙分为桡(胫)侧和尺(腓)侧两部分。分裂手(足)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64/10000,其中单纯的SHFM发生率约为0.64/10000,伴综合征的SHFM发生率约为1.0/10000。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患病人数众多。此外7%的单发SHFM和3.8%的综合征SHFM有先天肢体畸形家族史,提示SHFM具有较强的遗传背景。
典型的分裂手表现及X光片所见
裂足表现
Manske根据虎口狭窄和中央纵列缺损的严重程度,将裂手畸形分为5型。即正常型虎口(I型)、狭窄型虎口(II型)、并指型虎口(III型)、融合型虎口(IV型)、缺如型虎口(V型)。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裂手畸形,采取相应的手术技术加以矫正,改善外观及功能,如通过切除裂隙处皮肤后缝合关闭裂隙,通过设计转移皮瓣利用裂隙处皮肤重建虎口(或指蹼),通过利用裂隙两侧指列的肌腱滑车系统重建掌骨间横韧带,对于缺如型虎口(V型)还可通过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来重建部分手功能。
分裂手(足)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孕期药物、遗传等因素有关。其致病机制当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于肢芽顶端外胚层嵴(AER)中部的某一特定基因功能丧失或外来因素(如某些药物)导致AER该处退化进而发生的畸形。科学家们通过对SHFM家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致病基因位点,将SHFM分为6型,分别为SHFM1(7q21)、SHFM2(Xq26)、SHFM3(10q24)、SHFM4(3q27;TP63)、SHFM5(2q31)及SHFM6(12q13;WNT10B)。然而,SHFM作为一种复杂的肢体畸形,表现出高度的表型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基因位点的不同与临床表现分类并不一一对应。
那么分裂手(足)应该什么时候治疗好呢?
Flatt是这么形容分裂手的“a functional triumph and a social disaster”
由于孩子从小就开始适应这不一般的小手,故而往往我们会发现裂手还有不错的功能,既能拿东西,也能夹东西,如果不考虑外观的话,手功能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裂手的外观,却很可能在孩子长大后遭遇social disaster,被有的小伙伴们视为“异类”,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社交。
所以,我们建议应带孩子尽早就诊治疗,一般六个月至1岁大就可考虑手术了,而在学龄前完成所有的矫正。
早期的生物学矫正不仅要闭合裂隙、重建虎口、重建掌骨间韧带,更要考虑手内肌、肌腱等动力方向的重建与调整。此外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分裂手还可伴有多指、并指、屈指、斜指、横位指骨等多种多样的畸形,这些也均需要通过手术加以矫正。故而分裂手(足)的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附上我院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