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连续报道的“鹦鹉热”是什么?严重吗?会人传人吗?

张建全医生 发布于2023-04-27 14:50 阅读量17127

本文由张建全原创


        近期,多地报道出现“鹦鹉热”病例,患者多出现咳嗽、高烧不退(发热近39℃),甚至CT检出发现“白肺”,与新冠、流感极为相似。询问患者,发现多与鸟类接触有关。经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鹦鹉热”。


                               什么是“鹦鹉热”?会人传人吗?哪些人容易得?

                                 得了鹦鹉热会怎样?如何治疗与预防?

                                         一文 带你了解 “鹦鹉热”。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临床称之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它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鸟类、人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 而患病。
      该病曾在欧洲暴发流行,1893年首次从病鸟中分离出病原体,1894年确认患病鹦鹉为传染源并取鹦鹉热病名。

二、“鹦鹉热”是一种传染病

    “鹦鹉热”是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不过,与新冠、结核病等其他传染病不同,它属于动物源性传染病,可在动物间传播,引起动物患病,极少发生人际传播。

三、哪些是鹦鹉热的传染源?

      ●鹦鹉及许多其他鸟类(如鸽类)是鹦鹉热衣原体的自然宿主。
      ●鸡、鸭等禽类尤其是野生禽类、哺乳动物为潜在感染宿主。

      携带鹦鹉热衣原体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鹦鹉热衣原体的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等;禽类及其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四、鹦鹉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

      1. 呼吸道传播
     连呼吸都“中招”。人类一般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感染,人在被鸟啄伤、抓伤或屠宰拔毛时,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
      2. 接触传播
      经皮肤、粘膜及消化道等侵入人体也是感染途径之一。如接触带有病原体或生病的鸟类或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羽毛、尘埃等。

五、什么人容易得?鹦鹉热病的流行病学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但发病率在中年为高峰,年龄范围为35-55岁。鹦鹉热衣原体在全球许多国家、地区都有发现,且随着动物迁徙、宠物鸟类饲养的增加,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事禽类、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六、得了鹦鹉热会怎样?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感染到重症非典型肺炎和全身性疾病。可出现以下症状:

   1. 全身症状: 高热、畏寒、疲劳、头痛、肌痛,高热可达40℃、高热不退是其特点;

   2. 呼吸道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最常感染的部位是肺部,主要引起咳嗽、早期轻症患者多为干咳,严重者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
   3. 肺外表现: 较为少见。鹦鹉热衣原体经肺入血后,可在肝、脾、单核巨噬系统内增殖,然后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器官。临床症状多样,以肺外脏器如肝、脾、心、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损伤常见。可见肝脾大、肾炎、心动过速、心肌炎、腹泻、脑膜脑炎、横纹肌溶解等。



七、是流感?新冠?还是得了“鹦鹉热”?

         患者在感染“鹦鹉热”后会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似流感症状,在症状上与流感、新冠很难区别。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判断是否是“鹦鹉热”感染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病史,了解是否有鸟、禽类接触史。

★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1)病原学培养:是诊断金标准,但是存在一定的难点:分离困难,假阳性率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高,需要P3试验室,无法常规开展。
(2)血清学检测:与其他衣原体属存在交叉反应性,需要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抗体滴度进行比较,不适合用于急性期的诊断。
(3)PCR:逐渐替代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出基因型,对疾病早期诊断更有价值,但对病原体的诊断单一,只适合临床上高度怀疑鹦鹉热衣原体的患者进行特异性的靶向诊断。
(4)mNGS: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快速、特异性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能提高鹦鹉热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延误。


八、严不严重?鹦鹉热病的发展与转归

●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生肝功能障碍、贫血、肝脾大等并发症,重症感染可能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有可能复发,治愈后有一定几率复发。
● 经针对性调整用药,症状可明显改善、大部分患者胸部CT提示病灶明显吸收。

                                                                       图示:
                              患者,男,66岁,经mNGS检测及临床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左图:入院第8天胸部CT示双肺渗出性实变影,双侧胸腔积液;
                               右图:治疗10天后,患者肺部渗出、实变、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吸收减少


九、如何治疗“鹦鹉热”

      目前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治疗可选择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对胞内革兰阴性菌活性较强的抗菌药物,上述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目前指南推荐首选四环素类,次选大环内酯类,每疗程至少连续用药10 d。其他有少许小样研究发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其他体外研究发现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对鹦鹉热衣原体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十、如何预防“鹦鹉热”

1、对于一部分有养鸟习惯的人群,应该在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或者禽类。

2、可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清理分泌物和粪便时戴口罩,接触后勤洗手,人鸟不共室。
3、鸟类生病后,口鼻的分泌物甩到周围空气中,周围空气、尘埃就可能带有传染性,包括粪便,人如果接触了粪便,再揉自己的眼睛或鼻子,也可能会得病,与得了病的或携带病原体的人亲密接触,也可能被传染。
4、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主动向医生提供禽类或禽类环境的接触史。

                                                                                                            *此文为张建全医生原创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