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慢性气道炎症、肺气肿伴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疾病与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呈现高患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第四大经济负担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数据下的中国慢阻肺人群:10年间,上涨了67%!
2018年4月10日,由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已经超约1亿人,约占全世界慢阻肺患者人数的25%,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则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男性患病率(11.9%)高于女性(5.4%)。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全世界每年超过300万人因COPD及其并发症死亡。
许多被忽视的危险因素:提起COPD的病因,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吸烟,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吸烟者患病率超过40%,且患病风险随着吸烟时间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非吸烟者的患病率为6.2%,除去吸烟因素,环境污染、低教育程度、幼年期慢性咳嗽、低体重、呼吸疾病家族史等都是COPD的危险因素,对于非吸烟者来说,环境污染,尤其PM2.5与COPD的发病风险更为显著。
不容乐观的慢阻肺危害性:一旦罹患终身不愈。COPD造成家庭、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国家层面上重点防控的慢性疾病之一。吸烟是COPD的首要病因,控烟在防治 COPD 中往往作为首要采取的措施。然而,在临床中观察到,戒烟可以延缓但并不能阻止COPD患者肺功能的继续下降,肺功能进行性衰竭,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气胸等并发症。目前针对COPD气道炎症和肺气肿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疾病的防控仍处于瓶颈未能突破,终末期只能接受肺移植。
要明白哪些是高危人群:长期吸烟、在空气污染的工作环境、长期厨房的人群,出现慢性长期咳嗽咳痰,逐渐出现的爬楼呼吸困难、憋气、胸闷,提示该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了。
很遗憾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病:1亿患者!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反应了人们对COPD的忽视和错误认识。在本次调查中,仅有9.7%的患者之前接受过肺功能检查,3.8%的男性和1.8%的女性患者知道自己患有COPD。约有60%的COPD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作为COPD诊断的主要依据,很多患者都在早期阶段错失了检查机会。
深圳市的慢阻肺现状调查:为了摸清深圳市福田区到底有多少未被发现的慢阻肺患者,从今开始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深入社康中心,启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是深入研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规范治疗的依从性、社康护理干预成效、慢病管理与双向转诊体系等系列课题。近日,在医院领导部署、福南社康中心的支持下,随机抽查30余名65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老人进行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阻肺患者的发病率高达40%,这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数字!
艰辛的防控之路我们该做什么?目前,我国对于COPD的防控力度、民众的知晓率远不及高血压、糖尿病,作为我国第三大慢性疾病,未来COPD的发病率将会更加严峻,防控之路不容乐观。提高民众对该病的认识、控烟、降低环境暴露、对于高危人群早期进行肺功能筛查、普及肺功能体检等将是未来COPD防控之路的重点,需要国家、医生、患者的多方联合,才能取得成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宗旨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今年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
慢阻肺防治力量哪家强?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各级领导早已领会国家精神,由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牵头,成立了福田区慢阻肺联盟,并引进国内较强的慢阻肺研究团队,购进了最先进的耶格牌肺功能检查仪器,依托各社康中心,技术力量下沉基层,主动筛查慢阻肺患者,建立长期随访体系以及动态监测优化个体化治疗,深入研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最新药物的应用,卫生宣教与护理干预,与患者一起共同面对这个隐秘的健康杀手。
每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五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3号楼3楼23号诊室,本人坐等需要帮助的人前来咨询,技术力量强不强,来了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