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科普)

吕智海医生 发布于2025-07-14 10:00 阅读量30

本文由吕智海原创

吕智海主任曾参加原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科研课题(科研经费518万),负责青海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调查和黑龙江省小儿脑瘫康复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在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综合康复治疗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发病率是2.48‰、患病率是2.45‰,由于宫内慢性乏氧、感染、早产、胆红素脑病所致脑瘫高危儿非常多,需要及时就诊,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

脑性瘫痪定义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性瘫痪临床分型: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

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

脑性瘫痪典型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

2.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

3.反射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和正常情况下不能引出的病理反射;

4.肌张力和肌力异常;

5.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原则:

1.早期发现异常表现,早期干预;

2.综合性康复;

3.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4.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5.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6.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

参与并完成国家卫计委“<!--HAODF:8:xiaoernaotan-->小儿脑性瘫痪<!--HAODF:/8:xiaoernaotan-->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科研课题.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