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以下简称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023年,我国报道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8%,美国CDC报道8岁儿童患病率为1/36(约为2.8%),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其预后大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是目前学龄前儿童残疾预防关注的重点。
今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也称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孤独症目前实行四早“早筛查、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的综合防治策略,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孤独症的运动障碍受到广泛重视
一半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在婴幼儿时就存在运动发育迟缓,其中约有一半的运动发育迟缓会发展成运动障碍。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期就出现的运动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竖颈、抬头、翻身、爬行、站立等运动里程碑延迟,同时伴有双手协调动作发育、指腹捏、指尖捏等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滞后。
在整体动作能力方面,孤独症儿童表现出较弱的姿势控制力,表现直线行走困难、垫脚(尖足)步行、步态僵硬等不稳定的步态和异常步态,双侧协调动作能力受损等异常运动发育。孤独症儿童在上肢和手部的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视觉运动整合和用手书写等精细动作出现显著的发展障碍,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滞后可能会对其早期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孤独症儿童在运用特定运动技能,如原地双脚跳跃、上/下楼梯、奔跑等,物体控制技能,如挥拍击打、拍球、运球、接球等,日常生活技能,如用筷子进食、拉衣服拉链、系鞋带等,以及书写、绘画学习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也有人把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的刻板动作,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运动障碍。
孤独症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童一般重于女童,女童精细运动的抓握能力优于男童。运动发育与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语言发育、专注力等发展能力,与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运动治疗孤独症的理论与实践
身体运动、活动或体能拓展游戏,是孤独症儿童语言、认知、感知觉、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整合方式。运动是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与人沟通、综合发展的重要渠道。运动可以改变大脑神经通路及神经递质释放,改善脑功能,大脑在结构完整情况下可通过各环路及递质受体等完成各种功能。长期有氧运动可增加中脑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提升密切相关。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病程特征的结构化运动干预方案或游戏组合,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有重要意义。
孤独症儿童存在站立平衡和姿势矫正的障碍,孤独症儿童在平衡能力上的缺陷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站立平衡和姿势控制,需要精准地响应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反馈,基于神经反馈迅速进行控制和矫正动作。同时需综合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等多个感觉系统整合信息。孤独症儿童可能在感知觉信息的整合方面存在缺陷,我们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
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大脑的相互连接,增加其社会互动能力及沟通能力。运动可以通过肢体刺激大脑,使大脑更多区域被激活,从而增加孤独症儿童各部分脑区的相互联系,增强大脑的功能。运动亦可以刺激大脑半球,使大脑的同步功能更好,可能会对学习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减轻孤独症异常行为,提高其认知及行为能力,改善社交障碍、减少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
如何选择孤独症儿童运动干预的场所、方式和强度
3岁以内的孤独症儿童建议进行医疗机构内强化运动干预、感觉统合治疗等,3岁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建议在机构和家庭及社区内运动干预、运动活动相结合进行。家庭和社区内运动活动多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年龄和程度可以选择上/下楼梯、慢跑、骑自行车、室内蹦床、游泳、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武术、马术、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
运动频率3~7d/周,中等运动强度为宜,主观感觉不适作为监测指标,运动时间30~60min/d;运动方式采用上/下楼梯、慢跑、骑自行车等作为起始运动方式,逐渐发展至游泳、球类运动等难度较高的运动形式,适当进行功率车(有阻力的自行车)力量训练。
如何选择孤独症干预康复场所
2022年8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文件要求干预康复过程中可根据孤独症儿童年龄、病情轻重、能力水平以及家庭状态等,选择适宜的干预康复场所和方法。
1岁半以内的儿童,可以在专业医疗机构指导下以家庭干预为主,帮助家长主动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学习和提高康复训练技术。
1岁半至3岁儿童,可以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家庭干预。
3岁以后儿童,病情相对轻、具备一定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的可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同时结合专业机构训练;病情较重、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弱的可在专业医疗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或有资质的康复机构接受康复,继续鼓励家庭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