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为“随访”失败的小顾客做点什么呢

吕智海医生 发布于2023-11-12 19:31 阅读量1541

本文由吕智海原创

应该做早期干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做“随访”的小顾客,经常能看到有不好的预后发生。每当看到“随访”失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的小顾客,都好遗憾。

1.第一个顾客“随访“了一年,2021年以语言发育迟缓就诊,当时只有一岁半,诊断为发育迟缓,没有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一年后再次就诊时,确诊为孤独症。家长当时想,大一点就好了,没有进行康复治疗。不要轻信“贵人语迟“,生活中“贵人语迟”实际少之又少,语言发育迟缓占孤独症儿童就诊原因的首位。

2..第二个顾客“随访”了两年,最早是由于不会爬、肌张力低下就诊,家长自己居家做康复,后逐渐会爬、站后,不再就诊随访。偶尔就诊复查,出现明显全面发育迟缓,考虑到非本地户籍等因素,未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最近被同事收入院康复治疗。建议婴幼儿早期的运动障碍,一定要随访到2.5~3岁,观察语言、认知、社交等全面发育情况。

3.第三个顾客“随访”了三年,2020年我刚来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工作的时候,以竖颈不佳的原因来就诊,后逐渐表现出全面发育迟缓,大概每半年来复查一次。家长每次都要求自己回去做治疗,三年期间从带来的检查报告来看,应该是碾转了广州、深圳多家医院,但始终未做过系统康复治疗。近期来医院复诊,发育水平整体呈中重度发育迟缓,方下定决心做康复。

4.家长们都怕什么呢?第一,害怕自己的孩子发育“慢”。今天在门诊,医院同事推荐一个斜颈术后复查的小顾客,1岁1-2月大年龄非常小,但是运动、语言已经出现迟缓,跟家长沟通发育慢,家长明确拒绝。第二,家长们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发育慢。常常宝宝慢慢就好了,等大一点就好了,家族中没有发育慢的人,我家的孩子也不会发育慢等等。第三,做康复的成本太高,在龙岗大多是年轻父母自己带娃,做康复可能就会有一人辞职,生活压力比较大。非深户籍得不到康复补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5.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肯定是大力科普,那科普什么呢?第一,至少有5%的儿童需要做康复,也就是每100名0~6岁儿童中,约有5名儿童需要康复支持,包括占3%的全面性发育迟缓、1%的智力障碍、1%的孤独症(自闭症)。第二,残疾预防要从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做起,婴幼儿早期出现的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都可能是某些致残性疾病的早期表现。第三,发育迟缓要尽可能早筛查、早识别、早诊断、早康复,称之为“四早”原则。第四,婴幼儿早期出现的发育迟缓,一定要随访到2.5~3岁,尤其是未能确诊、未能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的小顾客。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