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儿男,1岁5月大,由于行走时步态不稳,近期经常摔倒到儿童康复科门诊就诊。
专科检查:可说单字词、重叠音,可说“不要”。步行时膝关节内翻,双足内旋,四肢肌张力低下,双侧内收肌角约180°。征求家长同意给与门诊髋关节正位片、颅脑磁共振检查。
髋关节正位片:提示有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颅脑磁共振预约检查未出结果。
一、什么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是先天性或婴幼儿时期、儿童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的统称,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变,大约每100个足月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髋关节不稳定,每1000名儿童中就有1-2名是髋关节脱位。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侧约为右侧的2倍,双侧约占35%。
二、分型
1.单纯性先天性髋脱位
(1)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为髋关节不稳定,X线片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点,多数采用髋关节外展位而随之自愈,约1/10将来发展为先天性髋脱位,还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年长后出现症状。
(2)髋关节半脱位:X线片有髋臼指数增大,髋臼覆盖着部分股骨头,这是一种独立的类型,可长期存在而不转化为全脱位。
(3)髋关节全脱位:股骨头完全脱出髋臼,根据股肌头脱位的高低可分为四度:
Ⅰ度:股骨头仅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方水平;
Ⅲ度:脱出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翼的部位;
Ⅳ度:脱出的股骨头上移达骶髂关节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髋脱位
典型者呈双髋脱位,双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两足平足呈外旋位,还常合并上肢畸形。
三、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髋脱位
1.先天性髋脱位在新生儿期诊断较为困难,一旦确诊治疗容易,且会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新生儿期病理改变最轻,易于矫正;生后第一年骨盆发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儿期更快。
2.临床症状
外观:大腿、小腿与对侧不对称,可表现为增粗变短或变细、外旋(单侧);臀部增宽(双侧)。
皮纹:臀部、腹股沟与大腿皮纹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对称。
肢体活动:患肢活动少,在换尿布时最易发现。
3.体征
患肢股动脉减弱或消失;
内收肌紧张痉挛;
Barlow试验阳性(仅适用于新生儿检查),因髋关节不稳定随月龄的增加而减少,相反外展受限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加。
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此法可靠。
Nelaton线征破坏。
4.X线检查
Von-Rosen位骨盆平片:正常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5与骶1的平面以下;
骨盆平片:髋臼指数正常为20-25°,至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异常为>30°;
5.新生儿及婴儿期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
A.尿布枕
B.连衣挽具
C.Pavlik harness
D.Von-Rosen铝制夹板
E.持续牵引复位
F.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支架
四、幼儿及儿童期先天性髋脱位
1.临床症状
走路较晚,步态异常:开始走路时步态不稳呈蹒跚、摇摆或摇动步故态(单侧);双侧者为鸭行步态,肢体不等长,躯干呈代偿性侧弯。
2.体征
Allis征阳性(单侧)
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
Nelaton线征破坏
Trendelenburg征阳性
3.X线检查
髋臼指数
CE角:正常值4岁+15°以上,15岁为+20°以上。
4.其它检查:关节造影、CT、MRI均能对先天性髋脱位有其诊断价值。
5.治疗
保守治疗:
自动复位法:以Pavlik harness固定带为代表。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
牵引复位法: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也有人用于1岁以内的患儿。
手术治疗:
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法:适用于2岁以内的患儿。
其他手术治疗。
五、早期筛查
对于异常分娩史,如臀位产;有明确体征,如臀纹、腿纹不对称,两下肢围度不一致,长短腿等;双下肢活动度不同,如一侧抬腿、蹬腿等活动较少,都应在纠正胎龄6个月以内,完成一次髋关节超声筛查。
筛查阳性者及早进行上述治疗,可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
(部分内容来自百度医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