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第一个门诊,宝爸到我门诊说吕主任我能不能提个建议,能不能给每一位适龄儿童都用儿-心量表评估一下。如果小时候能在体检的时候做一次儿-心量表发育评估,也许我家宝宝的孤独症(ASD)诊断、干预时间就能提前不少,效果可能要比现在好很多。
宝宝在2.5岁因语言发育迟缓就诊,后到龙岗区另一家公立医院短暂治疗,3岁时因为在幼儿园总是推人、不合群,幼儿园老师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前庭失调、ASD?,进行行为、感统治疗后行为有好转,语言迟缓未见效,2020年11月来我院坚持治疗至今。目前5岁,可说7-8个字词的长句,可简单日常交流,可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意愿。
宝爸说宝宝出生之后一直按要求体检,但是从未做过发育评估,如果当时做了儿-心量表发育评估之后,可能在2岁甚至更早就能发现异常,那时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肯定要比现在好很多。另外,我们小区还是经常能看到3岁依然不能说成句话的孩子,感觉有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跟家长沟通,也不知道怎么沟通,如果体检能增加发育评估的项目,可能会早期筛查出很多有问题的孩子,会更早、更好的帮助这些孩子。
我解释如下:
1.妇幼保健要求对18月龄儿童进行ASD筛查,但是筛查人数众多,可能覆盖面还达不到100%。另外,三级医院、社康以及不同专科对ASD的早期警示症状认识也不同,造成目前一些孩子发现的较晚,我们国家目前ASD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指南,明确早期干预的年龄是在<3岁之内。
2.早期发育迟缓不容易识别,用标准化量表如儿-心量表进行发育评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儿-心量表相对繁琐,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一时不可能在所有机构都开展,目前要求使用0-6岁残疾儿童预警征和DDST进行筛查,发现异常再进一步发育评估和专项专病评估。
另外引申一下:
1.ASD患病率在1%左右,ASD在我们身边不再是罕见病,所以0-3岁语言发育迟缓、叫名不应、目光对视不佳、交流障碍、有特殊爱好、严重挑食的孩子都应警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21年公布美国8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1/44,要远远高于我们熟知的1%。
2.儿-心量表作为发育评估的工具十分重要,除了能得出智龄(实际发育水平)、发育商(DQ,能判断与同龄儿童的差距),还能对DQ进行剖析,主要看有没有同时落后的能区。如果不能完成韦氏智力测试(第四版)的儿童,使用儿-心量表进行发育评估是必要的。另外,还有一个世界上通用的发育评估工具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两者使用效果基本一致。
3.在儿-心量表中,适应力行为是智力的先驱,代表着核心智力的发育水平。如果适应性行为、语言同时落后,是智力发育迟缓/障碍的早期表现。如果语言、社交同时落后或精细动作、语言、社交同时落后,是ASD的早期表现。可见早期进行标准的全面发育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4.关于发育迟缓的科普任重而道远,早期发育迟缓逐步演变成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治疗是唯一、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