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的短缩而导致的头顶部向患侧倾斜,下颌部转向健侧肩关节的骨关节畸形,患侧胸锁乳突肌处可能存在肿块,颈部活动受限较明显。
为什么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如果1月龄前开始干预治疗,98%的CMT患儿在1.5个月内可以治愈,但是>1月龄的患儿可能治疗时间会延长到6个月左右,>6月龄的患儿可能需要9-10个月的物理治疗干预。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现的越晚,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晚,治疗的疗程就会越长,留下“阴阳脸”、“大小眼”的风险就会加大。
其他类型斜颈和对策
应注意斜视、耳道湿疹/中耳炎、骨骼畸形、臂丛神经损伤、胃食管反流等特殊情况下的斜颈。一般发现于6月龄或以上斜颈最常见的就是姿势性斜颈,主要由于单侧喂养或单侧抱的较多所致。若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12月龄,面部不对称,和/或被动或主动颈椎旋转或侧屈两侧存在>15°的差异;或7月龄以上的患儿仍存在胸锁乳突肌肿块,应积极查找病因并建议转诊到相关科室。
严重程度分级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依照严重程度分为 8个级别,建议物理治疗师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体征,在8 个级别中选择1个合适患儿的级别。
①1级早期轻度:0-6 月龄,仅有姿势偏好或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15°;
②2级早期中度:0-6月龄,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在15°-30°;
③3级早期重度: 0-6月龄,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超过30° 或存在胸锁乳突肌肿块;
④4级晚期轻度:7-9月龄,仅有姿势偏好或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15°;
⑤5级晚期中度:10-12 月龄,仅有姿势偏好或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15°;
⑥6级晚期重度:7-9月龄,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15°;10-12 月龄,两侧被动颈椎旋转差异在15°-30°之间;
⑦7级晚期超重:7-9月龄,伴SCM包块; 10-12月龄,两侧被动颈椎旋转 差异超过30°。
⑧8级超晚期:>12月龄有任何不对称,包括姿势偏好、被动存在差异或胸锁乳突肌肿块。
康复治疗
手法治疗以局部按揉、被动牵伸为主,一手固定患侧肩关节,另一手逐渐将头拉向健侧,继而再将下颌转向患侧。同时采用超声波治疗、蜡疗、低频电刺激、肌内效贴治疗等。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立即删除。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唐久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童康复学》[M].
[2]赵娜,骆雄飞,苏志超,等.美国物理治疗协会2018年《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循证医学指南》解读——早期识别、分级与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0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