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丨无法描述的痛苦,却深深笼罩着我们

杨贤志医生 发布于2021-01-11 15:21 阅读量6079

本文由杨贤志原创

你会经常感到焦虑吗?有没有曾因为这些事而感到焦虑?


工作压力过大,急得饭吃不好,觉睡不着,焦虑;与朋友、同事闹了矛盾,担心之后彼此很难和谐相处,焦虑;定了很多计划,但是完成的没几样,很怀疑自己,焦虑...... 

这样看来,似乎焦虑成了我们生活常态。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80%-90%的焦虑症患者发病年龄在35岁以前,高峰年龄在10-25岁,总的来说就是年轻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那么当代年轻人到底在焦虑什么?

根据社会调查,最让年轻人焦虑的事情 Top 3 分别是:人生目标、物质金钱和事业。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没目标、穷、还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01.焦虑≠焦虑症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感到焦虑并不意味着你就患上了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状态与一般的焦虑有所不同,这种非正常的焦虑是没有充分的理由,且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持续性精神紧张,惊恐不安,或常伴有躯体不适。

焦虑、抑郁都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当下,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别为8.6%、12%、4.1%,能达到上述任一诊断的患病率为16.5%。

焦虑症可能会引起我们过度的沉思和强烈的忧虑,总是反复思忖自己犯下的错误,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充满挫败感。甚至有些时候,恐慌、无助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并伴随心悸、头晕和胃痛等躯体问题。

02.“难以描述”的焦虑症,有多可怕?

临床上,焦虑症可分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和社交焦虑/社交恐惧三种表现形式。

1.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确诊通常需要患者每个月出现至少三次惊恐发作表现,或是首次发作后,持续焦虑一个月。其主要特征为没有任何明显诱发因素的、难以预料的惊恐发作反复发生。并且,患者会主动回避预计会发生惊恐发作的场景,或是可能引起发作的事物。 

2. 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的确诊,通常需要患者的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左右。

 在多数日子里,患者几乎每天都对很普通的事物或活动有无法控制的过度担心,常常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头痛、恶心、胃痛以及无法忍受的不确定感等。

 3. 社交焦虑/恐惧 

社交焦虑的病程通常需要大于3个月。在此期间,患者会过分或是不现实地害怕社交场合,无法忍受尴尬的场面或是来自他人的审视。

倘若焦虑症长期持续,就容易导致我们职业、社会或人际交往功能的损害甚至是丧失,影响日常的生活,还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和(或)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03.想要“自救”,该如何打败焦虑症? 

如果你当前正存在焦虑情绪,那么就要再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通过合理饮食、睡眠充足、适当运动、丰富精神生活、记录生活中的快乐片断,也要在症状严重时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1. 心理疏导 

简单的心理沟通、疏导、交流,对于焦虑障碍的患者有着一定的效果。 

不过,这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不能单纯只依靠心理疏导就能解决掉焦虑症。 

2.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根据药物受体的不同分为抗焦虑药物和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目前使用最多的抗焦虑药物有苯二氮卓类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而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包括化学结构不同的抗抑郁药物等,但是这都需根据焦虑障碍亚型的临床特点个体化用药。 

3.定期复查

为了预防焦虑症反复发作,一定要在医师的监督下长期服药,定期复查。

在坚持治疗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或者停用。不要在治疗前期发现病情好转后,就自作主张半途而废不继续治疗或者间断治疗。

焦虑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虑却是一种本领;如果久久无法排解,请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打败焦虑症,因为“你担心的事情可能一件也不会发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