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上可至九天揽月而下能入五洋捉鳖早已不是传说与神话,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却没能够摆脱“癌”这个字的束缚,“谈癌色变”很多时候依旧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正如2016年初发表在世界顶级杂志CA CANCER J CLIN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约为4,292,000例,相当于每天平均近12,000新发癌症被诊断,同年死亡人数近2,814,000 例。数据很恐怖,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幸运儿的,难道真是“所谓得之我命,不得我幸”,仅此而已吗?!
不,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其实我们能够做的还有很多。不管是不曾面对还是正在面对,即使不能在短时间获取足够的对于“癌”的专业预防及诊疗知识,至少要懂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及早明确诊断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才能在面对“癌”的时候依旧可以宠辱不惊,亦能够安下心来看庭前花开花落。达到无“瘤”先设防,有“瘤”不畏惧,与“瘤”共生存的目的。
二、“癌”是什么? --所谓知彼
在我国,“癌”字最早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描述肿瘤质地坚如岩石一般,具有集结叠累的特征。中医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亦有如“积聚”、“噎膈”、“乳岩”等对于癌的相关描述。而西方“canc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为“crab”,即螃蟹,意指螃蟹躯体质地坚硬,暗指癌细胞像张牙舞爪的螃蟹足一样,四处蔓延、侵袭、破坏,危害人体,似螃蟹的“横行霸道”的行为。
《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上述数字并不是让人们恐慌,相反为了能够做到“知彼”。那么首先,要认识并区分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常见的肺癌、肠癌、肝癌等)。而起源于肌肉、骨骼、脂肪等间叶组织的称作为肉瘤,来源造血系统的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少数源自生殖细胞、神经源性肿瘤等等也都有属于恶性肿瘤的范畴。
那么,是不是凡是占上 “瘤”和“肿”字就意味着末日的到来。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肿瘤尚有“良”“恶”之分,例如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瘤、子宫肌瘤、胃肠道的平滑肌瘤、软组织的纤维瘤、滑膜瘤、韧带纤维瘤等等,及时手术基本都可以得到根治。而临床常见的肝囊肿、肾囊肿、卵巢囊肿等,实际基本上不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因此,明白不是所有“瘤”和“肿”都是恶性肿瘤,避免一听到“瘤”字就如同惊弓之鸟,如临大敌,惶惶而不可终日。
三、为什么会得“癌”--所谓知己
现代医学讲究循证证据,成千上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生癌症有无数的原因,包括受损的基因、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境、饮食)、营养不足、电磁波、辐射、病毒、精神压力、遗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并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实际上也难以充分去界定。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也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等诸多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环境相关因素
研究表明,70-80%的癌症发病与外界环境相关。环境致癌包括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中存在的自然和人工的化学产物,其中环境污染是一个强烈的致癌因素。
1.1首先即是空气污染(工业废气、车辆废气、生活废气),最为常见的如吸入颗粒PM2.5、多环芳烃化合物、甲醛、苯并芘等等,这也是城市肺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农村的原因。
1.2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当今许多地区饮用水中被暴露于有毒的化学物质、重金属、杀虫剂以及微生物等污染之中,如饮用水中的无机砷、氯可引起皮肤、肺和膀胱癌等。
1.3 工作环境,现代职业中已经被证明的致癌物质中主要是电离辐射及化学致癌物质。常见的有:铬、镍、砷、石棉、煤油、煤焦油、煤燃烧及其产物、苯、芳香胺、氯乙烯、以及各种电离辐射(X线、高能放射线)、紫外线。
1.4居家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出门在外”遇到的大环境,殊不知,当你回到自己温馨的小家时,环境污染的黑手也会偷偷神伸来。例如涂料和油漆装修后的房屋释放大量的苯、甲苯、四氯化碳;精美餐具中的彩釉同样含有镉、镍等重金属;甚至美丽的花草如夹竹桃、夜来香也会散发有毒的物质。
2.生活相关因素
往往,我们自己知道很多不良的习惯损害身体健康甚至直接致癌,但是侥幸心理却认为一次两次不算什么,总是抱着“别人都是如此,别人都是没事,我应该也没事”,甚至对某些不良甚至有害的生活习惯总是明知故犯。
2.1例如生活中的头号杀手--“吸烟”,其实吸烟不仅仅与肺癌相关,还与其他很多恶性肿瘤的发病明显相关:如口腔癌、食管癌、喉癌、膀胱癌、肾癌、肝癌、白血病等等。“饭后一根烟,快活似神仙”的理念往往在罹患癌症之后追悔当初的种种。
2.2 饮酒,现代人普遍认为“喝杯白酒才能交个朋友,要想感情深,就必须一口闷”,尤其是商场生意领域,觥筹交错成了家常便饭。研究表明,除了病毒性肝炎外,我国的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西方国家靠近。一般认为每周饮酒不要超过两次,每次乙醇控制在40g一下是比较健康的。
2.3 饮食偏嗜,当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无声的发生这变化。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变得更加广泛,嗜食腌制、煎炸、熏蒸食品。而这些饮食习惯中的亚硝酸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性物质,对于消化道系统的癌症(食管癌、胃癌)发生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另外饮食“不节”与饮食“不洁”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则由口入于胃肠,化为营气以充养五脏,五脏之气和调则津液化生,从而使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亦随之而旺盛,正所谓“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2.4 肥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自古中医讲究饮食有节,拒绝肥甘厚腻。据统计在美国,肥胖相关性癌症引起的死亡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死因的七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肥胖与绝经女性后妇女的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细胞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是一致、独立和明确的。而且大量文献表明,肥胖也是癌症预后差一个独立因素。
2.5作息不规律,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匆忙的脚步似乎总在昭示着“我很繁忙”。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就被打破。加班、熬夜甚至昼夜颠倒的作息已经是许多尤其年轻人的日常。殊不知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及内分泌调节系统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逆阴阳之道”而被打乱,而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中医讲“正气内虚,而后邪气居之”正是此意,癌症亦不过如此。
2.6 精神压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过分精神紧张和压抑可致癌。有对上千名癌症患者和健康者进行心理对比研究证实,精神压力大的人罹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危险,要比精神压力小的人的危险大数十倍之多。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弗郁,诸病丛生,畅情志即使此意。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国人的健康箴言。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癌症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知己知彼,对于癌症有一个比较正确理性而充分的认识。能够适时有效地躲避环境中的致癌杀手,改变不良的饮食偏嗜,亲近餐桌上的抗癌帮手,抛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拒癌千里之外),树立健康的社会心态。恰如中医的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勿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放之于癌症的预防又何尝不是如此。以下总结15点一些常见的防癌建议。
4.1饮食营养丰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多样化膳食,鼓励多食蔬菜水果。
4.2 保持适宜的体重,避免肥胖,坚持体力活动或规律的锻炼。
4.3 不吸烟,包括家庭及公共场所的二手烟,尽量不饮酒,尤其反对酗酒。
4.4 控制肉类食品,红肉的摄取应该低于总热量的10%,以鱼、禽类肉为主。
4.5 限制动物脂肪较多的食物,最好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4.6 避免食用受霉菌污染或在温室下长期储藏的食物。
4.7 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如花生、大豆、面粉、植物油等。
4.8 少吃熏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熏肉、咸鱼、腌酸菜、咸菜等等。
4.9 饮用合格的洁净水,不喝过烫、过热、过硬、过焦、过咸的食物。
4.10 不要过度晒太阳,过强的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癌,并降低免疫力。
4.11 密闭式的环境空气污染严重,即使安装了空调,经常通风对人体健康有益。
4.12 装潢不用含有反射性物质的岩石和矿沙,不用含致癌物质的建材及涂料。
4.13 定期体检,有癌前变的应该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阻止乃至逆转癌变癌变。
4.15 保持平和的心态,包括在生活、工作、情感、社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避免“癌症性格”。
五、怎么面对 “癌”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是的,如果明确被诊断为癌症,不要悲观、更不要绝望,因为癌症≠死亡。当今世界医疗技术正逐渐进入一体化阶段,新的成果为人类所共享,癌症的治疗在既往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的三大传统手段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的其他方式,而历经千年的中医药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癌症的认识也正逐渐向一个“慢性病”的角色转变。
合而观之,只有正确认识了“癌”是什么,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癌”,才能理性的面对“癌”,暂不去说彻底消灭“癌”,至少可以达到与“癌”和平共存。
参考文献:
[1] Chen WQ,Zheng QS, Peter DB,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CA Cancer J Clin, 2016,66(2):115–132.
[2] 胡春宏.别害怕癌症[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杨宇飞,李攻戍,吴世凯.医学博士漫话--癌症[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Dirk Schrijvers,Hans-Jorg Senn. Handbook of Cancer Prevention.
[5]Raymond Francis. Never Fear Cancer Again.
[6]近藤诚.不要再上癌症的当[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