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手机游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普及率持续上升。根据多项研究,超过70%的儿童每天都会接触电子设备,其中手机游戏是主要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居家隔离和线上学习的普及,孩子们使用手机游戏的时间显著增加。
作为心理治疗师和临床科学家,我希望从流行病学数据、神经机制、行为表现和应对策略四个层面,和您一起探索、科学理解游戏成瘾的真相,并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在此之前还是很有必要明确什么是游戏成瘾,什么是正常游戏行为,否则见风就是雨,大部分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冠上“游戏成瘾”的帽子,正如在我的诊室中很多父母所表现的一样。
首先,游戏成瘾有三大核心特征:
1.失控性游戏行为: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
2.游戏成为生活优先事项: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中的首要事项,优先于其他活动。
3.持续游戏行为模式: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其次,按照国际诊断标准: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
2.功能损伤: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
3.鉴别诊断:游戏成瘾常常共病抑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需要与之鉴别,也要注意与危害性游戏行为、赌博障碍等相鉴别。
最后,游戏成瘾与正常游戏行为的区别:
1.正常游戏行为是以促进社交、缓解无聊、调节情绪等为目的,并且缺乏游戏障碍的其他必要特征。
2.从情绪表现上:成瘾性游戏行为常伴随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甚至抑郁、内疚、无助感。而正常游戏行为通常带来积极情绪(如放松、愉悦)。
3.从心理机制上,成瘾性游戏可能为了逃避现实压力或负面情绪,而正常游戏通常作为放松或娱乐的工具。
4.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在特定的年龄或社会群体中(如青少年男性)或在特定情境中(如作为节假日娱乐活动),可能存在较长时间或较高频次的游戏行为,诊断时需要考虑文化、亚文化、同伴群体等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尽管《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游戏成瘾归类为“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的一个新增疾病。但是另外一个同样影响力巨大的诊断系统DSM(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并未将游戏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诊断,只是作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甚至国际上领域内的专家也表示该诊断要慎重,一是诊断后缺乏有效干预手段,二是成瘾常和毒品关联在一起,该诊断容易导致污名化等社会问题。
所以,在电子时代甚至AI时代,孩子们玩电子产品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能以父母成长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站在这个的时代去看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更从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