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叫茂林(化名),今年29岁,在一家国企上班,尽管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还算平稳。
不过因为最近职务升迁落选的事情,却让我又开始焦虑迷茫起来,“要是我能够再外向一点儿就好了…”
其实这样的困扰,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
01
为什么我是不讨人喜欢的“内向者”?
其实,我对心理学早有接触。很多年前,我想通过自学心理学来改变自己的“内向问题”,但一直没有“效果”。
所以,我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看看能否从心理咨询师这里收获有效的建议…
听了你刚才的描述,似乎你前来咨询的主要目标是想获得某种「让自己变得外向」的一些建议,对吗?
是的,我觉得我自己太内向了。
从小到大都这样,哪怕我想了很多办法,试图让自己外向一点,但都没啥效果。
最近我们单位调整职务,也没有轮到我。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内向问题真的是太让我痛苦了…
能具体说说「职务调整」和「自己内向」有什么关联吗?
性格内向了,周围人,特别是领导对我印象就不深呀,印象不深,也就对我没什么好感了。平时跟同事和领导的交流也很少,关系都很一般。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在这里了…
所以你觉得性格内外向是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不敢说每个人是不是一样的,不过我很想听听你对自己性格内向的具体描述。或者说,在表现出性格内向时,你会有哪些情绪感受呢?
我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人多的地方待久了,就感觉很累。
虽然我与人沟通交流也还算可以,但如果持续性地做这些事情,就感觉有些心力交瘁,我觉得让我一直和人沟通交流会疯掉的…
所以,你其实意识到了自己并不喜欢长时间与人交流。但却又将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不顺归咎于自己的“内向问题”,想去尝试着改变,又没有什么效果,这就是你内心纠结痛苦的原因。
我想是这样的,如果老师能够给我一些「变得外向」的方法就好了…
胡雪老师分享:
我们从小到大都可能听到过来自父母对我们的「外向期待」:
“见到叔叔阿姨,嘴巴要甜,这样大家才喜欢你”
“到了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多说话多交流,这样才能和大家搞好关系,老师同学们才会喜欢你”…
这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教导背后,都在灌输着一个理念:你需要变得外向,否则大家就不会喜欢你,你在这个社会将会混不下去。
因此,「变得外向」几乎成了很多孩子内心的执念。
而「内向」也会和没出息、没礼貌、冷漠孤僻等负面评价挂上钩。
从心理学上来讲,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性格内向并不意味着不擅长表达交流,只不过他们更喜欢从独处或人少的环境中来恢复自己的精力。
同时性格内向还具有独特优势,比如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更加容易让自己的情绪维持在稳定水平。
更有数据表明:超过54%的人更喜欢和「内向型人格」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往往更幽默,更贴心,更细腻,更重视友情。(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研究调查数据)
如果家长过分强调性格外向的好处,而忽视甚至打击性格内向的孩子,这就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阻碍孩子的心理自主发展。
02
“外向”的执念从何而来?
你认为自己的内向是一种缺点和问题,我很好奇这样的理念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周围人都这样认为吧…至少我从小到大,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周围的亲戚长辈都是这样说。
我们不是有句老话,“朋友多了路好走”,性格内向哪有那么多朋友呢?
也许外向的人确实容易接触到更多的人,我很好奇在你过去的经历中,是否有这样的人成为了你学习模仿的对象呢?
是的,我叔叔就是这样,他是一个生意人,在我们当地做得挺好,在家族里说话也挺有分量,我从小就听他讲:“一个人就是要多交朋友,多应酬,性格内向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开的”。
所以我很想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内心又会很抵触这样的社交应酬场景…
所以,你从小到大观察到了身边的亲人通过发挥「外向特性」取得了生意上的成就,这是不是可以作为否定「内向特性」的依据呢?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周围人告诉我「内向有什么好处」。长辈们都希望我嘴巴甜点、多和同学老师说话交流、多出去交交朋友,可这些要求真的让我很难受...
我很欣慰听到了你分享你真实的感受想法,也许你很少向人提起过自己的这些想法,因为大家都说「内向不好」。
在我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你也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对探索自己和探索世界充满了疑问和兴趣。
我似乎听到了你对「真实的那个自己」的呼唤,也许我们不需要必须变成周围人所说的外向。
谈到这里,我第一次真实地体验到了内心的那种撕裂感。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但长辈们给我从小到大的教育都让我相信“内向是不好的,是沉默寡言孤僻的,是不值得被人喜欢的”,所以我一直试图让自己变得外向一点,但这种努力却让我活得越来越撕裂…
所以…我…只能做一个「内向的人」吗?
胡雪老师分享: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习惯性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导孩子。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就可能给孩子带来诸多心理伤害,并阻碍孩子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引导中提醒自己,“自己的人生经验,只能作为孩子的参考范本,但绝不是正确答案”,我们需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给与孩子更多的方向和选择。
03
接纳自己,
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经过多次咨询后,我逐渐意识到性格内向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只不过因为长期对「内向的偏见」,让我很难看到自己性格特质中的闪光点,所以我一直在排斥自己,拒绝自己,这也成了我时常焦虑痛苦的根源…
关于上一次咨询后的“作业”,有什么收获和分享呢?
我回家思考了很久,一直没有想到内向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后来有一天我和一位很好的朋友一起吃饭,我就和他谈到了这个事情,没想到他直接脱口而出,他说我比他更容易静下心来做事情,情绪也更稳定,我这才恍然大悟。
因为他性格就比较外向,我就借机和他聊了聊他在这方面的感受。
没想到他竟然说,他做事容易浮躁,经常坐不住,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就感觉闷得慌,我这才发现自己似乎在这方面确实做得比他要好。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启发,恭喜你又解锁了自己内向特质的一个新功能。
正如你所发现的,性格内外向都存在着自己的某些优势,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去发挥这些优势。
当然,能够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你已经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了内向的自己,这很重要。
否则我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与自己对抗之上,也就没有心思来思考探索自己的优势了。
是的,我一直与自己较劲,所以才会活得那么焦虑痛苦,现在,我终于看见了一个新选择,我突然感觉,做一个内向的自己挺好的。
从自己学习心理学开始,我就经常看见「接纳」这个词,尽管如此,我并不能理解这个词背后的力量,在那个阶段,心理学只是我寻找能够「变得外向」的工具。
直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我才真正感受到「接纳」这简单二字带来的人生改变,我不再执念于过去,不再痴迷于模仿他人,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活法,看见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新选择…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接受自己,当我们不再憎恨自我的某些方面时,我们才能真正改变”。
性格内向者,也只有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本真的模样,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因为这个改变,不是强制的要求你一定要多说话多八面玲珑,而是从内心中自发生出的力量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