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好,我是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
一直以来都很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此前孩子晨晨(化名)在学校表现还算是不错,也没有让我操心太多。
可前段时间,学校老师频频反馈称,孩子在学校表现很糟糕。
在多次与老师和孩子交流后,我也陷入到了自责、郁闷中,直到我带着孩子一起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才知道背后的故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01
老师换了,
孩子变成了“刺头生”?
因为是第一次咨询,并且是学校老师建议我带着孩子前来咨询,我内心多少有些抵触,我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存在什么心理问题,但他在学校的表现确实又是如此反常,老师怀疑说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所以我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来到咨询室。
刚刚你说到你带孩子去了大医院的精神科进行了检查,精神科医生反馈,你家晨晨并没有多动症,并且专注力也很好。所以你希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找到答案,对吗?
是的,精神科医生说孩子没有这方面问题,但我还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学校的表现如此糟糕。
你知道吗?这个月我已经被老师叫去学校三次了,别人家孩子妈妈一学期都没有去过一次学校谈话,我感觉自己这个妈妈当得太失败了…
那晨晨在学校的表现一直都是这样吗?
并不是这样,他之前表现还是不错,虽然不是优秀突出的孩子,但至少也不会这样经常被批评。
那最近有没有听他说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呢?或者你们家最近有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的事情呢?
我们家这些年也没什么重大变化。
不过,你要说特别的事情,可能就是他们班换了一位班主任老师,好像从那过去没多久,他就开始经常回家情绪低落了…
看来,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谈他在学校和老师的故事,看看他对于这件事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心理老师和晨晨进行了单独谈话,谈话后才知道,原来晨晨的新班主任老师比以前的班主任老师更“严格”,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要求更加“严苛”。
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端坐静听。
除了回答问题,不能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否则就会在当天的课堂讲评会上被点名通报批评,还会在家长群里通报给家长。
然而,晨晨是一位性格外向活泼的孩子,以前的课堂上经常会举手发言,和同学说话讨论,现在课堂一下子变得紧张严肃起来,他非常不适应。多次成为了老师眼中的“纪律破坏者”,于是,一名“刺头生”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胡雪老师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都是源自于权威人物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但这些“标签”往往具有很多局限性和偏差性,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一个人的特质。
因为我们的个人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来个人的主观色彩。
比如性格内向的人也会更加喜欢内向的孩子,很大程度上,这也属于一种内在投射。
所以,我们所认为的孩子心理问题,往往是在长期的“标签”误判下被创造出来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通过专业心理老师的分析引导,家长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可能持续受到伤害…
02
“为人师表”,
可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老师,我现在终于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了,他其实也没发生过变化,只不过换了老师以后,每个老师的评价标准不同,新的这位老师更倾向于喜欢听话内向懂事的孩子。
所以他会以内向孩子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孩子,而我家孩子就很不幸地成为了“破坏”纪律的小朋友。
但我们不是常说要“因材施教”吗?为什么老师本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呢?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能够做到的“因材施教”层面更多的是根据孩子的天赋和擅长的方面,来给与孩子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这主要是在学习知识层面的“因材施教”。
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在心理特质层面去认识孩子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会比较经验性地去管理和要求孩子。
最终的结果是,老师将自己参考标准以外的孩子都列为了“不听话的孩子”。
当我们想要强加某个标准给孩子时,这也就成为了一种隐形暴力,这可能比学校里发生的校园霸凌更加隐晦,同时也带来一样的伤害性。
难怪孩子情绪一直低落,对学习也没有那么上心了,甚至我发现他有时候都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这也是这些事情带来的影响吗?
是的,因为老师给他贴上了“负面标签”,孩子的自信心、价值感都会遭受破坏,这就会引发情绪低落、行为方向转变。
同时,孩子还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学习这件事本身上来,因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他们会本能地相信老师对他的批评都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孩子只能陷入到自我责备和自我攻击…
我现在才知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的委屈和疼痛,因为我也相信了老师的评价。还将这些评价又发泄到孩子身上,我感觉自己这个母亲太失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你能觉察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情绪和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这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父母都会无意识地将这种父母“挫败感”发泄在孩子身上,但任何时候,我们能够停止这样的行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也会更加深入。
胡雪老师分享:
学校和家庭原本是孩子的“避风港”,但避风港却不是绝对的安全。
作为避风港内的成年人,如果我们无法很好地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就会在无意识之间做出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
甚至还会出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双重伤害”,这些伤害往往穿着很华丽的外衣,站在道德和纪律的制高点上,对孩子发出咆哮。
孩子只能委屈地接受大人们带来的一切伤害,并将这些痛苦压抑在心里,最终逐渐发展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
所以,如果有需要,请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心理咨询室,去挖掘和消除那些隐藏的“暴力”和“伤害”。
03
打开心扉,
重新找回孩子和母亲的自信
老师,其实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现在知道了孩子所承受的伤害后,我感觉自己更加自责,我一直以为是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好,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现在想想,这真的是很可笑,我一个成年人不去承担问题的责任,却将责任都推到了一个柔弱的孩子身上…
你能有这样的觉察非常不错,作为一名父母,我们要去承认自己的问题是很不容易的,很多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本能地选择回避或者否定自己的问题。
因此才会有那么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相信当你能够正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问题时,孩子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我还是担心一个问题,学校的老师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他可能仍然会认为晨晨在破坏课堂纪律,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仍然会不断指责批评他,这还是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啊…
你说的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在心理咨询后可以对自己进行很好的觉察反思,但是却不能去期待他人作出改变,我们也改变不了别人。
但无论如何,晨晨已经收获了你的理解,哪怕他仍然会面对老师的批评和不理解,但是你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也许你的坚持和信任,也可以让他在这位老师所创造的“逆境”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比如,他可能会学会在某些场合收敛自己的外向化情绪,然后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下,再去表现他的个性和性格,这也是我们每个孩子走向社会需要逐步学会的事情。
尽管我们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本心,不压抑自己而生活,但也需要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才能确保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我明白了,老师,本来我还在想着给孩子换一个班级或者换一所学校,让他不去接触面对这位老师。
听你说了以后,我发现这可能让孩子错失了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也许孩子恰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成长,我需要做到作为一名母亲能够给与的支持和信任,他就可能在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下,去发展出一套适应这个世界的方法。
如果他确实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做到,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再考虑换班换学校的事情。
是的,成长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作为家长,也不要抱着“为了让孩子吃苦,而给孩子找苦吃”的心态去看待这类事件。
如果他现在面临的挑战超过了他现在的能力和极限,我们再考虑给他换一道“试题”,这也是孩子们迟早都会面对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也需要主动地去跟孩子讨论这些挑战、困难和孩子的应对策略,从孩子的反馈中,再去评估孩子目前是否触碰到了“抗压底线”。
在接受了多次心理咨询后,我也终于明白了孩子在成长中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中,我意识到孩子在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都不能按照表面现象那样去理解,否则一定会错失很多信息,并且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小方法,遇到孩子出现的问题,先深呼吸,让给自己冷静下来,不让“父母挫败感”带来的负面情绪吞没我,进而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晨晨也逐渐收获了很多的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