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满足需求孩子就用「哭闹」控制大人,家长该哄还是该叫停?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4-06-06 10:51 阅读量280

本文由胡雪原创

亲子教育最恐惧的场面就是:孩子制止不住的哭闹,妈妈精疲力竭的沉默,以及爸爸按耐不住的吼叫。


在这副画面里,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大家的情绪都失去“控制”了。


无法控制情绪的成长氛围,又是新一轮“鸡飞狗跳”场景的引线。

01

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往往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控制能力:



1.照顾孩子之前,

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并不是不知道要和孩子“好好说话”。只是说了几句似乎不管用之后,耐心就用尽了,家长自己的火气也被激起来了。


好家伙,好说你不听,非要吼你才听是嘛。


于是,每一次预想的“好好沟通”,最后又变成了以往的“鸡飞狗跳”


只是每次吼完了孩子,看到孩子或害怕回避的反应,很多家长又会深深后悔。只是这点后悔,等到下一次被孩子激起火气后又消失殆尽了


想要教会孩子疏导情绪的家长们,首先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


在飞机上的安全宣传片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画面:飞机颠簸,氧气罩掉了下来,妈妈先给自己戴上,然后再给身边的孩子戴上。


在教育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家长自己对情绪的接纳容纳调节能力有多少,就能教会孩子多少。


如果家长自己都常常暴跳如雷,却希望孩子能好好对待自己的情绪,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而一个人的情绪能力,往往和早年的依恋关系质量有关,要改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来的过程。


如果当家长下一次忍不住想要怒吼孩子的时候,不妨试试“暂停策略”,让自己深吸一口气暂时离开那个激怒你的环境,等到情绪平缓之后,再找机会和孩子继续沟通。



2.合理认识情绪

理解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


其实网络上教导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在所有的“术”之前,最大的“道”便是如何去看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之所以我们会把情绪分为正面和负面,潜台词即是有一些情绪是“不好的”,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愤怒、悲伤、嫉妒…等等。


但其实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反而有一些情绪是当你对原本的情绪过度压抑或者回避之后才会产生,心理学上会分为“初级情绪”“次级情绪”(不同理论建构中也会有不同的名词叫法)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也需要从家长这里去看到理解自己的情绪,包括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生气了,可能是因为ta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ta不想吃饭想出去玩,这在大部分家庭里都是不允许的,孩子生气也并不奇怪。


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允许,认可,看见。


比如孩子闷闷不乐,家长可以说:没有准你出去玩让你很生气,所以你现在不愿意理我是吗?


情绪词语告诉孩子,你看到了ta的感受,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在教孩子,告诉ta正在经历着什么。


剩下的就是安抚,最有效的就是身体的接触。比如摸摸孩子的头,伸手抱抱ta。


身体语言往往比口头表达更有用,尤其在孩子被情绪主导,处在激动的状态时,讲道理是无效的。


别说是孩子了,就算是一个成年人,在ta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听不进去任何的话,所以为什么要苛求孩子呢。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安抚才是ta安全感的来源。


等到孩子平静下来,最后才是讲道理,或者和孩子商量下一次怎么办。


02

给家长们具体安抚小孩的沟通技巧建议: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埋怨人,这样管控不住自己的情绪,惹大人发火是小事,未来成为情绪的奴隶,影响健康、学业、人际、事业,才让人担忧。



第一步:


当你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者因为某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着急,而应该心平气和的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问:“你跟我说说,你为什么生气?”


如果孩子回答“因为你不给我买玩具。”


这个时候,父母们千万不要直接讲为什么不能买玩具地直接道理,而应该继续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孩子肯定又会说:“我现在很生气”或者会说“我现在恨你/讨厌你”等等。


这时你不管孩子说什么,首先要表示肯定理解孩子的情绪,然后再提出之前的约定:“之前你答应过妈妈/爸爸,说好了这次出来绝对不买玩具的,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这时孩子肯定会觉得很难过,他一定很想反悔或者撒谎,又或者想通过耍无赖继续提出要求。



第二步:


这时父母依然不要着急,马上可以进入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情绪,找出情绪发作的根源。


很多父母在孩子提出不守约定的要求后,通常会对孩子贴标签,说你是“骗子”“坏孩子”“不讲信用”“无理取闹”等等。


其实贴标签只会把孩子推向理智的对立面,会让孩子更加倾向于朝着你贴的标签的方向发展。


那父母应该怎么说呢?


其实这时候父母应该耐心引导说:“你为什么会决定放弃约定呢,是不是这个玩具太吸引你了,你之前没有想到?”


这时孩子一定会点点头,或者会说出他想要那个玩具的理由。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


孩子内心的想法也表达出来了,这时候孩子心理会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内疚,另一种是渴望,但至少愤怒的情绪会消失了。(这里也就是上文第一篇章提到的:“初级情绪”“次级情绪”


那父母便可以根据情况与孩子协商:“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但为了保证你是一个准守约定的好孩子,我们今天先不买,或者我允许你买一个零食,等下次我们过来的时候再买可以吗?”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准守约定的习惯,同时许下替代承诺,并给予一个新的需求,转移孩子渴望不被满足的痛苦。



第三步:


完成之后便可以进入第三步,回顾和反思孩子发脾气的整个过程。


等到孩子平静之后,父母可以拉着孩子问:“刚才发脾气是不是感觉很不好受?”


孩子一定会说:“不好受”或者摇摇头。


这时你可以引导说:“如果你不发脾气,好好跟妈妈或者爸爸说,是不是就不用感受那种痛苦了?以后答应我,有什么想法,先用语言表达出来好不好?”


然后还可以补充:“你刚才发脾气,妈妈/爸爸也很不开心,你感受到了我的生气和难过吗?”


这样说的好处是,让孩子明白,生气不只是自己痛苦,还会让身边的人一样痛苦,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了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会让孩子更加理性的看待脾气。




温馨提示:


以上三个步骤的前提,都是需要有第一篇章所讲的内容前提 -- 也就是父母在安抚小朋友的时候,首先需要照顾自己的情绪、平抚自己的情绪、合理认识情绪。


其实,在教导孩子各种规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让孩子遭遇到挫折、失望的时候,家长也一定会面对孩子的怒气、恐惧等等情绪。


但是,孩子也正是在这些挫败中慢慢完成社会化,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只会成长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要做好去面对孩子各种“负面情绪”的准备,这正是家长的责任。


挂号.gif胡雪.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