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故事: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遗传”

胡雪医生 发布于2023-12-29 15:31 阅读量598

本文由胡雪原创

我叫阿谨(化名),

是一位15岁女孩小玲(化名)的妈妈。


自从孩子上初中以来,我和她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甚至发展到每天都在爆发激烈的争吵。


在我看来,这是孩子叛逆期的心理问题。


于是,我找到了心理咨询老师,希望通过给孩子咨询来调节问题。


没想到,这场发生在心理咨询室的故事却深深改变了我…


01

我在挣扎中变成了记忆中的“母亲”


小玲妈妈,你认为现在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引发的呢?


其实,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我和孩子的关系还是“挺好”的。


她很听话懂事,从来不会给我添麻烦,在学习上很少让我操心,老师对于她的学校表现也很认可,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前也都很称赞她。


可这样一个女孩,为什么就变得完全不听话了呢?现在还处处和我作对,隔三差五就会和我争吵,我也不知道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就想带孩子来看看。


所以,你觉得孩子过去是表现“很好”的,之所以现在觉得孩子出现了“问题”,是因为孩子没有以前那么听话懂事了,甚至还会和你争吵。


从您的描述来看,您希望孩子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吗?


是的,我认为孩子需要心理咨询,希望她能够恢复成以前的样子。


我明白了,如果可以的话,那接下来我需要和孩子单独聊聊这个话题。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心理老师和孩子单独谈了几次话,我不知道她们在一起聊了些什么。


但是从孩子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她信任了这位心理老师,并且在她身上获得了某些安慰和鼓励。在后来我与心理老师的谈话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老师,我很好奇你和我家孩子谈了一些什么呢?尽管她现在仍然不太想和我说话,但我感觉她似乎对你有了一些信任和依赖,情绪也好转了不少,你是如何做到让她这么听话懂事的呢?


其实,我们算是什么也没做吧,你相信吗?


什么都没有做?


是的,我只是认真地在关注她,静静地在聆听她,默默地在支持她。


她就从一开始的防御,慢慢地放松,直到后面给我讲述了很多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过程几乎都是自动在发生,我只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


当然,如果我们想要去控制这个过程的发生,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就可能引发不信任感,甚至是关系冲突。


控制?????


当我听到这个词的一瞬间,如遭棒喝,像触发了某个内心的开关,眼泪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一些隐秘的、复杂的情绪感受正在不受控制地翻腾,我以为有些事情,有些痛苦,过去了就过去了,怎么会在此时此刻又涌上心头?


胡雪老师分享:


在咨询过程中,我慢慢明白:原来父母所认为的孩子“心理问题”,其实是关系中的两个人共同导致的冲突。


但我们却站在家长的权威一方,将孩子的不听话、叛逆等表现贴上了“问题”标签,推卸掉了本该属于父母的这一份责任。



当然,没有哪位父母愿意主动选择破坏一段好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也是在不经意的状态下被推着走,被影响着,最终活成了孩子讨厌的样子。



02

原来,伤害是可以“遗传”的


自从那次在咨询室被「控制」这个词语突如其来地击中内心,我和心理老师就围绕这个“突发感受”展开了沟通。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小意外,没想到,这个“小意外”却成了老师口中的“重要讯息”


不知道当我们再次谈起“控制”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受呢?或者会联想到什么呢?


其实,这段经历我以为已经过去了,已经离我很遥远了。


至少,我认为自己已经摆脱了那些人、那些事情、那些场景对我的影响。


可当你提到“控制”这个词时,我发现自己似乎也在做着自己都“厌恶”的行为。


后来,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慢慢回忆和讲述了那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


在印象中,我的童年很少有色彩斑斓和欢声笑语。


但那些刺耳的话语压抑的贬低以及冰冷的怒责,都赤裸裸地印刻在记忆深处,形成了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整天像个疯子一样,身上弄那么脏!不要靠过来,把我衣服都弄脏了!滚远点!”


“谁像你这个贱样,又笨又懒,连个拼音都不会写吗?”


“都这么大了,还不会做家务?我看以后长大了谁敢娶你!”


.....

我明明已经离他们很远了,为了远离他们,我甚至都嫁到了离他们1千多公里的城市了!


为什么一想到这些事情时仍然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


为什么我还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是的,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尽管物理上的空间距离已经让我们远离了原生家庭的持续伤害,但是过去那些伤害带来的影响可能仍然在潜意识中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并且,我们如果越是逃避和抗拒这种影响,它们就会更加疯狂地“报复”我们,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


胡雪老师分享: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创伤的“代际遗传”,指的是通过 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障碍)的机制,从创伤事件的第一代幸存者转移到他们的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的创伤。


关于原生家庭创伤是如何传递影响到下一代人,我们可以寻求到很多解释,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我们以为已经过去的创伤,实际上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塑造着你。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能一直在问题的表面现象上兜兜转转,最终将伤害影响扩散到身边亲近的人。


03

我可以,

去破译代际遗传的“基因密码”


原本是想带着孩子前来咨询,结果我感觉自己才是那位参与心理咨询的“主角”。


时隔这么多年,我才猛然发现,我和孩子之间的冲突竟然都与自己曾经的童年创伤有关,而我却毫不知情地将所有冲突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孩子身上。


那一刻,我的内心既有羞愧,也有震惊,既有对于过去的愤怒,也有对于现实的无奈。


当现实冲突的“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后,又该如何去抚平创伤,拥抱生活呢?


本以为逃离那个家庭就可以让一切都过去了,没想到过去的创伤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


那些似乎已经遗忘的委屈、愤怒等感受,现在似乎变得更强烈了。


如果我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感受,岂不是更会影响我现在的生活吗?


负面情绪感受并不会凭空消失,如果它们短暂地“消失”了,很大可能是我们压抑了这些感受。


这就像火山爆发,积攒在地底下的压力和岩浆会等到某一天更加凶猛地喷发出来变成一场灾难。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让它们“消失”,而是应该慢慢地释放。


后来数次咨询,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将内心压抑隐藏几十年的委屈、愤怒等感受释放表达了出来。


那一天坐在咨询室的椅子上,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泄了洪的堤坝,眼泪已经抽干了我的全部精力,我软趴趴地靠在垫子上,心里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豁达和通透,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个声音:“一切都真正放下了”。


是的,当我内心尘封多年的角落终于重见天日时,我发现自己对于孩子的“执念”也放下了很多...


以前总试图让她听话懂事,现在开始慢慢尊重属于她自己的一份选择,开始真正将她视为一个“大写的人”来对待。


就像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给与我的态度一样,那是一种平等且温暖的关注,不带任何条件,不带一丝偏见。


尽管我与孩子的关系修复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我已经能够慢慢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充盈变化。


我期待也憧憬自己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感谢心理咨询带给我的变化,感谢心理老师重启了我的人生。

挂号.gif胡雪.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