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
疑病症者核心的认知:
1、你坚信自己有一种严重的疾病。
2、看过医生,医生做了全面的检查并对你说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你仍然相信自己有病。
3、你对怀疑自己所得疾病的有关医学读物(现在多是百度上面的医学网站)十分注意,而且对号入座。
4、这样的担心持久不散并干扰你的生活。
而在疑病症的诊断上面,会考虑以下的症状:
一、有疑病性的烦恼
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假想的“严重疾病”而感到烦恼。
患者对疾病焦虑不安的严重程度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
二、过分关注自身出现的各种不适状况
常常为很小的身体不适而忧心忡忡,总疑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表现出一种终日忧虑、伤感的状态。
四处求医,但经检查却不能证实有他所认为的那种疾病。对疾病充满恐惧,因患者惶惶不安常伴有抑郁和失眠。严重者甚至有自伤,自残的意念。
三、具有疑病观念
多次去医院看医生,找不到支持疾病的证据,但还是认为自己有病,他不能接受医生的解释,不相信医生的诊断。
总觉得患了严重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从而整天焦虑不安,情绪忧郁。
上面所讲的疑病症核心观念,就是患者脑海之中深受其扰的根源,往往也是使用CBT治疗的关键所在。
四、本体感觉敏感
本体感觉非常敏感,对身体某处的一点不舒适的感觉,如轻微疼痛、酸胀等都有很高的觉察力。
五、出现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疑病症患者在抑郁与疑病过程中,体验到心跳异常,产生心慌、胸闷、腹胀、头昏、多汗、肌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表现为不是怀疑心脏病,就是怕自己胃内或腹内长瘤子,但在检查中一点也没有查出。
对生活节奏日趋快速的都市一族来说,生活的压力也许让他们执拗地认定:我或许已患上绝症,来日无多。
如果你发现以上症状你几乎都有,或是你正沉溺在每日疑心自己身患重病的心绪中无法自拔,也许去看心理医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疑病症治疗的国际最新进展: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有一篇研究显示:
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抗抑郁药氟西汀可能有助于缓解疑病症状,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治疗疑病症的效果更佳。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是“最大的疑病症治疗研究之一,据我们所知,也是第一个对联合治疗进行的评估”。
实验参与者包括195名符合DSM-IV标准疑病症的患者。
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安慰剂组、CBT组、氟西汀组,以及氟西汀+CBT联合治疗组。
CBT由具有CBT经验的训练有素的医师完成,包括每周6次面对面疗程,每次持续1小时,随后每两周2次。
结果显示,氟西汀+CBT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单独治疗的患者,并且与安慰剂相比,采用氟西汀或CBT治疗的患者改善更明显。
当然,以上的治疗方案是先告诉大家,心理医生除了用药以外,还可以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
那么,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自己缓解疑病的烦恼和焦虑呢?
总结来说就是,三不一配合。
不查资料: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网上查资料,这是心理预防的关键。
不乱求医:改变四处求医问病的习惯,只有确实有这种疾病,才能必须接受医学治疗。
不太敏感: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把微小的小病体验为大病、重病。担心本身就是一种不良心理。
配合心理医生:对于你发现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自己不能克服的疾病,必须接受药物或心理治疗。
你的点赞和收藏,是我码字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