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有病人反复因为“胃病”到医院去做各种全身的检查,比如胃镜甚至肠镜,尽管在消化科医生那里服用了一些消化道的药物,仍然没办法缓解胃痛、胃酸,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
那么这一类“胃病”其实属于心身疾病,是具有心理学因素的。
我们经常会说,因为情绪的问题会引起胃病,比如说我们会说“我气的胃疼,我气的不想吃饭”。
科学研究证实,当我们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时候,大脑的情绪中枢会发生功能紊乱,这种功能紊乱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的进一步紊乱。
而控制肠胃的自主神经功能最容易失调,从而影响到胃部的变化,会出现胃部疼痛,反酸和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的症状。
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接受从外部而来需要被消化的物质,接受代表着一种开放和被动,在心理学层面上意味着感受的能力,而将自己的感受隐藏起来的人,经常会在胃部有所表达。
比如说除了接受以外,胃的另一个功能是分泌胃酸,而胃酸是一种攻击、腐蚀,如果一个人,没有在意识当中处理了自己的愤怒,那么这种攻击性极有可能以胃酸的形式在胃部进行表达,那么胃酸分泌过多,往往是我们的身体在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攻击性和愤怒已经转化到了内部。
胃病的患者往往有逃避冲突的意识,他们往往不会在外界进行情绪的表达。
情绪向内攻击的反应,就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胃痛的表现,愤怒和攻击不向外表达,而是向内表达,就会形成胃溃疡,胃部的内壁就会出现小孔洞,是胃自己在消化自己、吞噬自己,所以,胃病的患者需要有意识的去学会感受情绪,表达情绪,以及接纳自己的情绪。
长期慢性胃病的治疗,关键主要在于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的心理学因素而进行解决,同时胃肠道炎症的患者,需要到消化科医生那里去进行消化道的治疗。
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医生用于认知疗法等心理学疗法来调节情绪状态,从而促使患者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抑郁,同时保持乐观的状态,这样胃病才会慢慢的好转。
你的点赞,是我码字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