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挫折、伤害、丧失。这是一份简单易学的心理急救方案

姜超医生 发布于2018-10-30 08:19 阅读量7206

本文由姜超原创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遭遇自然灾害、生意失败、子女外出求学、家人生病甚至去世……当这些事突然发生在我们身上,心灵受到的打击有时或许会击垮整个人。

尤其是对于儿童,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难以挽回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在长大后呈现出来,此时,若身边的家人朋友了解一些心理急救的常识,就可以尽早识别和及时干预,来帮助家人抚平心理创伤。

那么,我这里有一份简单易学的心理急救方案。

请准确的记住心理急救的四个步骤:看、听、连接、结束。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第一步,首先是“看”,即观察。

看自己以及需要帮助的人是否安全、是否有重伤、是否有基本生活需求、是否表现出应激综合反应、是否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是否表现出行为异常,例如酗酒、自杀等。当我们接近需要帮助的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需求的前提下,向其介绍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来提供帮助的;

2、在征求对方的同意后,尽可能找个令受助者感到安全和安静的地点来谈话;

3、谈话时,注意要用一些自然的行为使对方感到舒心、安全,例如提供饮水和食品;

4、此外,还应该尽快将受助者从危险中转移,如果受助者情绪不稳,需保证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第二步,慢慢地“听”。

询问家人所需和担心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可近距离接触受助者,但不要催促对方讲话。如果对方想要谈谈,我们只要倾听就可以了。

但如果对方表现出极度应激状态,我们就需要保持声音平静柔和,帮助受助者恢复现实感,并确保他们不会独自一人。

如果受助者表现茫然,我们则应建议他们活动一下脚,使其感到自己的脚踏在地上;用手指或手掌拍拍自己的大腿;鼓励他们慢节奏的呼吸。(这是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现实感技术)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第三步,加强与受助人的“连接”。

首先要满足受助者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卫生用品、医疗用品等;对受助者应对困境的能力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

  1. 休息充足;

  2. 规律饮食;

  3. 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交流;

  4. 与信任的人讨论问题;

  5. 做放松活动(散步、唱歌、与孩子玩耍);

  6. 体育锻炼。保证他们不会通过乱服药、吸烟、饮酒、整日睡觉、不停工作、远离朋友和亲人、忽略基本的个人卫生、冲动等消极的做法应对变故。

第四步,是如何结束心理急救。

所谓的结束绝对不是简单的告别。

如果是面对的陌生的受助人,首先,我们应该向受助者解释将要离开的原因;

其次,如果有其他人将继续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应尽量将受助者介绍给那个人;

再次,如果为受助者联系到其他服务机构,应让他知道可以从这个机构获得什么;

最后,我们还要表达对受助者的希望和祝福。

如果面对的熟悉的受助人,我们同样要解释离开的原因,同时我们要让受助人知道,我们只是暂时的离开,以后还可以继续交流。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我们需要知道,无论是对于什么人,我们人体的本身是具有自愈能力的。

有研究表明,虽然经历灾难后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但其中大约有70%的人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愈。

因此,心理急救的同时要引导受助者认识到出现这些反应是正常的,树立他们接纳创伤的态度,引导他们自己处理和消化创伤。

如果心理救援人员能够把事故后的温暖、团结、尊严、生命的意义等积极因素植入受助者内心,那么就可以使灾难事故转化成生存的能量,让人们更加珍爱生命、用心生活。

而这对于我们的家人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意义。

你的点赞,是我码字最大的动力。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