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与湿邪有何区别?祛湿有哪些方法?

肖杰生医生 发布于2021-07-05 11:31 阅读量8035

本文由肖杰生原创

眼下进入立夏正好整整两月,天气也是越来越闷热,经常听听身边的患者问医生,我湿气好重啊,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帮除除湿气呢?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体内湿邪较重,而不是湿气好重。怎么说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湿气与湿邪有何区别?



湿气是一种气候的变化,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湿气,但有所轻重,如回南天,这时湿气会比较重,大家肉眼可见到的墙壁上掉水珠等。这也是我们中医所说是外湿。


湿邪是指湿气在短时间内强度过大,或者它没有变化,而自己体质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内湿。在人的身上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稍活动一下就很容易累、气短,提不起精神来等等。所以我们常说人体内湿气很重,往往是指我们体内湿邪比较重,那么祛湿有哪方法呢?湿邪又有哪些特性呢?


首先,我们中医把湿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是自然界的一种气候变化,为六气之一,当湿变致病因素之时,这时称为湿邪,也就是六淫之一。内湿主要是由于脾运化不利,导致内湿所生。总而言之,湿邪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到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②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③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④湿性趋下:水性向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为其特性之一而已。


正因为湿邪具有以上诸多特点,所以,祛湿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

第一、夜间洗完头发后,要吹干后才能入睡,不要没吹干倒头就睡!

第二、坚持锻炼是好事,但不要风雨无阻,雨中锻炼易外湿入侵!

第三、冰冷虽吃,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追求“劲爽”,健康饮食更重要!

第四、夏天空调勿过冷,保持恒温更好,顺应自然,该出汗则出汗!

下面介绍两款常用祛湿茶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使用。


乌梅三仁祛湿茶

乌梅30克  北杏仁10克  陈皮5克  白蔻仁15克  炒薏苡仁15克 炙甘草15克

以上六味加适量水煮30分钟可当茶饮。

健脾祛湿汤

炒扁豆15克 炒薏苡仁15克 冬瓜子10克  莲子10克

芡实15克    陈皮3克      生姜4片      瘦肉100克

加适量水,先有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45分钟,加少量盐后即可饮食用,只喝汤不吃渣。具有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体质偏湿者,脾胃虚寒者不建议长期食用!

当然,拔火罐及针灸外治或中药内调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不过,这个要请专业人士诊治。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我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