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代替医生的存在吗?

余文林医生 发布于2023-02-13 13:42 阅读量205

本文由余文林原创

最近一个“万能”的语言模型ChatGPT横空出世,写代码、刷题、写文章无所不会,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抢占了过百万用户,这引发了很多人的联想,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我们的工作吗?

图片来源网络

老余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作为外科医生,我们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实际上,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辅助诊断、用药管理方面,由于医学影像分析非常依赖标准培训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存在,而人工智能的长处正是:自主学习,通过深度学习大量现成案例,可以极大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至于外科领域,近年来各种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军手术领域。去年年底国内完成了一例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帮助73岁婆婆替换膝关节的手术,术中医生团队遥控操纵器,先在计算机上做精确演练,然后在机器人的辅助下,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共同完成了这例膝关节置换手术。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无论我们想或不想,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在医疗领域生根发芽,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但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彻底代替医生的存在吗?

我认为倒未必,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人工智能作为医生的左臂右膀,把医生从低技术含量且琐碎的临床事务中解脱出来,这对于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谈及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医生其实还为之尚早,人工智能与医生合作,医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再高精尖的仪器,仍然需要医生作终端的操作和判断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只是作为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工具存在,它可以替代医疗过程中一些繁琐、重复的事务,医生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更好地和患者交流、把控医疗质量上。

对于医生而言,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是医生的综合判断力、情感洞察力以及最不能忽视的人文关怀。相比人工智能,更智能的永远是人。

医疗的最根本模式,仍然是医生对病人。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彼此的倾听与理解,是任何时代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以研发出更有温度的人工智能,但永远不要忘记,医学人文的情怀是永恒的。

相关疾病: